這是大名鼎鼎的《臥底經濟學》作者蒂姆哈福德2016年10月的新書,一出版就好評不斷,據說這是他最深刻的書。
一、小測試
你認為下面兩個人誰的效率更高,誰的生活更好?你想當哪一個?
小明,辦公桌非常整潔,各種文件分門別類歸放整齊,連電子郵件都整理到各個目錄標簽下,有個非常好的日程表系統,上面除了每天的日程,還有自己指定的詳細工作和學習計劃。
小強,桌面堆著一摞摞的文件,從來不分類,也從不整理電子郵件,日程表上只有日程提醒。
二、分心無罪
前幾年有一本心理學著作叫《分心不是我的錯》,羅永浩力推過,主要意思就是注意力缺失是一種疾病,但也可以趨利避害。
與“分心也能成就一番事業”這個“非主流”觀點對應的是,近年我們看到更多是強調運用“意志力”、“專注力”、“習慣的力量”才能成功……
蒂姆哈福德說,分心有助于創造力。在此我們不妨這樣理解,按百分之計算,靠“意志力”這些手段成功的人,大概也就是80——90分水平,而要成為90分甚至95分以上水平的人,不分心還真不行。
書中提到一個哈佛大學的研究,選了一群大學生做“排除干擾能力”測試——假設你在一個嘈雜的餐館里跟人聊天,能不能不受旁邊的各種打擾,專注于眼前的對話?其中有些學生的抗干擾能力非常差。旁邊一有點風吹草動,他馬上走神。然而研究發現,這些人的創造力反而更強!這些哈佛學生里頗有一些能人,有的已經出版了小說,有的寫的劇本上演了,還被全國性報刊點評,有的有專利。根據這些硬指標,在25個有超強創造力的學生中,有22人的抗干擾能力是弱和比較弱的。另有一項研究發現,那些成年以后還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癥的人,創造力也超出常人。
還有研究發現,在考察創造力的測試之前,故意給受試者搗搗亂,鼓勵他們出錯,反而能加強他們的創造力。這就非常有意思了。也許,至少是在你的水平夠上哈佛的情況下 —— 分心,有利于創造力。
三、任意的震動
2014年,倫敦地鐵工人爆發了一次大罷工,導致全城270個地鐵站關閉了171個,上班族不得不用各種辦法找新的路線上班。這就給經濟學家帶來一個絕好的研究機會,只要看電子乘車卡的數據,就知道罷工那天,大部分乘客都使用了跟平時不一樣的乘車路線上班。但罷工結束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回到了原有的上班路線上去。大約有5%的乘客,從此繼續留在了罷工那天新發現的這個路線上!即,這次罷工的震動,反而給了這些人一個發現更好路線的機會。
哈福德把這種震動,叫做“任意的震動”—— 沒有精心布局,沒有特定方向,就這么隨機地、簡單粗暴地給你震動一下。這對你就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新機會。
所以分心,就是給創造過程來一點不確定性。創新者,不但不應怕不確定性,還要時刻歡迎,甚至主動增加一點不確定性。
有一位大師級的先鋒派音樂人,布萊恩·伊諾,他簡直就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他有個非常特別的做法,事先制作一些卡片,每個卡片上寫一句好像格言一樣的話:
強調缺點
只要部分,不要整體
看看你做事的順序
改變樂器的角色
……
把所有這些卡片順序打亂,放在一個盒子里。創作過程中一旦遇到靈感枯竭的局面,他就會從盒子里隨便抽一張卡片,然后要求整個團隊根據這個卡片的指示思考解決辦法。他的合作者一開始都很反感這個做法,因為卡片的指示往往不知所云!但是伊諾逼著他們這么干。時間長了,人們發現這個辦法有時候的確能帶來神奇的力量。伊諾還說,所謂的分心,其實恰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 分心你才能注意到新的東西,而新的東西可能是最刺激的,你自然就會注意它。而系統性地利用“任意的震動”,還有個更好的做法。
四、多項目工作法
這是哈福德自己總結并運用的——“多項目工作法”。你應該同時有好幾個不同的項目在進行,比如說幾個科研項目、幾個寫作項目,甚至包括幾個家務。每個項目有自己的存檔處,有什么新想法就加進去,哪個項目能做就做,暫時不能做的就放著。哪壺開了提哪壺。哈福德說,這個做法有四個好處:
①不同項目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激發靈感。②每次轉換項目,等于是換腦子,這會給大腦一種新鮮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③做一個項目的同時,你的潛意識可能還在關注另一個項目,這樣特別容易出現靈感火花。④一個項目實在做不下去可以暫時擱置,還有別的項目可做。
五、凝聚力有罪
這個段落標題夠顛覆,因為我們幾乎從未覺得“團結”有錯,不是說團結就是力量,眾人劃槳開大船嗎?難道,拉幫結派才合理?
哈福德講,提升凝聚力其實并非難事,但問題是有些工作不需要凝聚力。他說,把人組織在一起工作,其實有兩種類型的隊伍。
第一種隊伍講團結,追求所謂“黏結的社會資本”,就好像拔河比賽一樣。這種隊伍比較適合那些目標明確,工作方法也明確的工作 —— 所有人都知道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你只要去做就是了。對這種工作來說,齊心合力是最好的。
第二種隊伍講多樣性,追求所謂“搭橋式的社會資本”,就如同一群老戲骨互相飆戲。這種隊伍適合沒有固定套路、要求集思廣益、講究創造性的工作 —— 一個外來的新鮮思想更可貴,人們想要的是靈感刺激。
我們的工作大多在二者之間,這就要求我們好好考慮凝聚力問題。—— 因為對第二種工作來說,凝聚力反而有害。
接著,我們又不得不考慮另一個問題,第二種團隊工作的本質矛盾。如果你想跟隊友合作愉快,工作中得心應手,你們團隊的實際工作水平就不行。如果你想要高的團隊工作水平,這個團隊之間的互動就必須是磕磕碰碰,每個人都不太舒服。凝聚力高,工作水平就低。工作水平高,凝聚力就低。
我記得《侯衛東官場筆記》里有過類似觀點,大概意思是:縣委書記和縣長不和沒問題,有助于發展和反腐,怕就怕書記和縣長鐵板一塊……凱文凱利也說過,過去的思維只適應于那些內容簡單、目標具體、時間較短的任務——比如拔河比賽,思維的創新需要不同領域的互聯跨界,也就是減少凝聚力的“混亂”……
六、你需要哪種辦公環境
2010年,幾個心理學家為了知道到底哪種辦公室對工作效率最有幫助,特意設計了四種辦公室給受試者用。
第一種是極簡主義的風格。什么裝飾都沒有,桌面上除了起碼的辦公設備也沒有別的東西。
第二種是裝飾了的辦公室。墻上有些藝術照片之類,給人感覺至少溫馨一點。不出意料,人們更喜歡裝飾了的辦公室,而且在里面的工作效率也更高。
第三種和第四種都是裝飾了的辦公室。不同的是,第三種辦公室允許受試者自己裝飾,桌椅怎么擺放,畫貼在哪里,隨便折騰。第四種比較特別,一開始也是允許受試者自己擺弄,但是等受試者擺放好了,研究人員又回來,把所有東西歸位!
實驗結果,第三種的工作效率顯著高于其他種類。
而第四種的工作效率顯著低于其他種類,所以哈福德說,所謂促進創新的辦公室,其實無非就是兩點:
①它在設計上要能促進不同部門的交流。②它要給員工充分的自主權。
一個人的辦公區是什么樣的,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想讓它是什么樣,就可以讓它是什么樣。正所謂奴隸造不出金字塔,因為,沒有創造,何來偉大。
七、特朗普的成功之道
特朗普的策略,其實就兩個字:混亂——把局面搞亂。
他大多數模式都是這樣:
①特朗普對某個問題突然發表煽動性的言論;
②媒體興奮,選民激動;
③別的候選人羨慕這種關注,就出來指責特朗普說的不對,你們還是聽我的意見;
④正所謂言多必失,一解釋,就有漏洞,比如杰布·布什有一次為了“更正”特朗普關于墨西哥移民的話,說自己非常喜歡墨西哥移民……說著說著把亞洲移民給得罪了;
⑤特朗普立即抓住你的漏洞發動嘲諷式攻擊;
⑥你正在思考如何反駁,特朗普又把話題轉到下一個媒體興奮點上去了。
這就是先制造混亂,再亂中取勝,也可看成是一個顧前不顧后,只知進攻沒有防守的打法。當年,在戰場上,沙漠之狐隆美爾就是這樣干的;如今,在商場,亞馬遜的貝佐斯也是這樣干的,盡管這樣必然給自己帶來一大堆漏洞,可是跟貝佐斯和隆美爾一樣,特朗普根本不在乎。
但“建制派”對特朗普卻不能不在乎。特朗普有個能力,他總能即興發揮,現場出現問題現場轉移,貝佐斯搞商業和隆美爾打仗都有這個能力,而商業巨頭和建制派政客缺少這個能力。
如果你的打法是什么都事先計劃好,謀定而后動,沒有把握見到機會也不出手,你就永遠只有給貝佐斯、隆美爾和特朗普擦皮鞋。
八、做個自由的人
現在回到最初的測試……
哈福德用多個研究告訴我們,做小強更好。
小明的做法,本質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比外部系統低的位置上,是被動的。離開那個外部系統來規范自己,就傻眼了。
小強則主動多了,文檔和日程表對他來說都是工具,他不在乎文檔看上去如何,也不愿意受日程表的限制。
盡管,我們內心都想像小強一樣隨性而為,卻總覺得小明才會成為人生贏家。為什么呢?或許我們都被現代社會的條條框框馴化得太循規蹈矩、因循守舊了吧!
不信?看看這個例子,你會大吃一驚:
我們知道現在有很多聊天機器人,能夠做到讓你看不出來它是個機器人。可是哈福德引用一個科幻小說作家的話說,這種機器人的存在,其實并不說明機器人水平高,恰恰說明了一般人的水平低!這是因為我們一般人,面對一個陌生人的時候,我們的聊天內容其實大都是程序化的。你好。你好。你多大了?我21,你呢?我23,你是大學生嗎?……全是循規蹈矩的寒暄。機器人想要模仿這種說話非常容易。
有人專門研究了在線交友網站上,人與人之間的聊天,發現就是因為這種程序化的對話,讓兩個人的關系很難升溫一步。并不是聊天機器人很像人,而是人的聊天太像機器人。
所以研究者就專門開發了一套新的聊天系統,讓兩個人在對話的開始階段就能迅速進入比較深的話題—— 比如說系統會要求你在以下問題中選一句發給對方:你有過幾個浪漫關系的伴侶?你上次分手是什么時候?你傷過別人的心嗎?實驗表明這種問題一出來,兩人的對話馬上就能更有意思。
問題在于,真實生活中沒人愿意這么說話。事實上我們的說話風格正在加速向機器人的方向靠攏。比如過去你聽說了別人的近況,看到她旅游時的照片,還要評論幾句—— 現在你只需點贊。微信如今有若干個表情包,這些讓我們的表達更人性化嗎?—— 沒有,你認真看那些表情,大同小異,再怎么花樣翻新,也就那幾種情緒,翻來覆去……我們已經被機械化了。
所以,混亂,它的背后是自由獨立,是讓人更像人。
所以,混亂,才能在這個充滿規矩和套路的現代世界好好生存。
最后的一些想法:
A、混亂,絕非一件壞事。那么,我們大多數人為什么拒絕混亂?因為不舒服,有個人感覺,也有群體偏見,總認為混亂即無所作為;同時,混亂也放大了風險,至少表面上看來如此;以及,最重要的是,人們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熱愛自由;注意,混亂并非胡作非為,而是強大自律基礎上,為某個目的比如激發創造力而刻意為之。
B、書讀多了之后真的會變薄,因為好作品往往有很多相通之處,比如,《混亂》和《窮查理寶典》有沒有聯系?“任意的震動”不就有點查理芒格“跨學科攻擊”的味道嗎?《混亂》和《反脆弱》有沒有聯系?主動擁抱隨機和波動,甚至不妨自己制造一點不確定性。《混亂》和《失控》也有類似,比如要同時進行幾個不同的項目,就是《失控》里強調的邊緣最精彩,創新是不同領域激烈碰撞跨界產生的。
C、當然,估計大家最關心的是,我們不是大師,甚至也不是類似哈佛這樣的名校學生,“混亂”有沒有用?正好,我看到《國家地理》5月刊的封面文章《WHO IS GENIUS?》,提及托馬斯杰斐遜大學醫院的教授使用彌散張量成像技術進行了一組實驗,發現“左右半腦之間的溝通越多,人就會有越高的創造力”、“創作時,與自我表達相關的內部神經網絡更加活躍,而負責集中注意力和自我感知的外部神經網絡則平靜了下來”。我想,“混亂”不就是促進了左右半腦的鏈接嗎?不正是抑制了注意力的集中嗎?那你認為對你有沒有用呢?
此文為萬維鋼《精英日課》學習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