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小肚
如何看待這本書
很多人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莫衷一是。有人說這本書過于教條、沒有方法、看了也不會做;有人說這本書爛俗,都是催眠的廢話;還有些人說這本書無聊、浪費時間、不切實際。不過更多的人贊揚這本書,說這本書是精神力量、文化底蘊,真正推動每個人和組織不斷發展和超越的源動力;也有人堅信這本書將引導人們走向成功、走向幸福,將改變組織的文化和提升組織績效,也將影響和改變世界。
我個人還是比較推薦這本書的,這本書是美國學界“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維博士在1989年作成,但因為“《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行為準則能與時俱進”,所以此書27年仍能歷久彌新。吉姆·柯林斯在為本書做序時提到,他曾問史蒂芬·柯維是如何想到這七個習慣的,史蒂芬回答說:“這些準則早我之前就廣為人知,這更像是自然法則,我只是把它們整合在一起,通過梳理分析,為人所用。”這也許就是此書經久不衰的原因吧。
七個習慣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并非教人如何高效率工作,而是教人們重塑價值體系,確立自我生活原則,建立七個有效習慣,從而優化自己的職業發展和生活習慣,最終成為高效能人士。
七個習慣分別是:
——積極主動(BE PROACTIVE)
——以終為始(BEGIN WEITH THE END IN MIND)
——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雙贏思維(THINK WIN-WIN)
——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
——統合綜效(SYNERGIZE)
——不斷更新(SHARPEN THE SAW)
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個人領域的成功——從依賴期到獨立期這個階段,而很多人都止步于獨立期,殊不知,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期到互賴期也是尤為重要,而最后的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更是自我提升與完善。書中對這七個習慣分別作了詳細闡述及舉例,對于養成這七個習慣則不僅需要反復讀此書,更要多加實踐與練習。改變以往的習慣、建立新習慣就猶如擺脫地心引力一般困難,但是只要自己想做,那就沒有什么能阻止得了。
高效能原則
在此書中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概念——效能,七個習慣都能產生高效能,因為他們基于“產出/產能平衡”(P/PC Balance)原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鵝生金蛋的故事,產出越多,效能越高,其中的兩個要素:一是“產出”,即金蛋;二是“產能”——生產的資產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鵝。重蛋輕鵝或重鵝輕蛋都不可取,效能就在于產出與產能的平衡,這讓我想到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訓練溝通技巧或玩弄手段有時確實能夠使他人為我所用,但是那并不能獲得長遠的成功,七個習慣的基礎的品德,想在這本書中找成功技巧的人估計不會找到。擁有品德卻溝通技巧不足的人,即便人際關系質量因此受到影響,也是瑕不掩瑜。每個人都有一個情感賬戶,儲蓄它或者透支它,都將影響自己在對方或社會這面鏡子中的影像。
時間管理方法
作者在書中提到他多年的心得“如何分辨輕重緩急與培養組織能力,是時間管理的精髓”。
在第三個習慣——要事第一一章中作者提到了一個時間管理方法,和大多數人的時間管理方法有所不同,頗為實用。
關于時間管理,有些人是利用便條和備忘錄;有的人記有日程表;還有些人更要高級點,定有短、中、長期目標。然而,還有第四種時間管理法,它把重心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上,這就是要事第一,不會讓瑣事牽著鼻子走,導致每天忙碌卻不見成效。高效能人士不會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們的思維定式是預防型的,防患于未然,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
第四種時間管理法以一星期為周期制定計劃,作者提出了具體的自我管理四步驟:
——確認角色:寫出自己的幾個關鍵角色,比如丈夫、兒子、經理等;
——選擇目標:在每個角色的任務欄中寫下本周你最想做的一兩件事;
——安排進度:為每一個項目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
——每日調整:根據突發狀況等對每天的要務安排進行適當調整。
這是一個比較不常用的時間管理方法,讀者可以根據每個人工作性質或生活習慣的不同進行適當的實踐。
變化的世界,不變的原則
自從本書面世以來,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生活變得更多元,更緊迫,對人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作者被問到:“今后10年、20年、50年甚至100年,《高效能人的七個習慣》是否依然有效?”時,作者這樣回答:“變化越徹底,挑戰越嚴峻,這七個習慣對人們越重要。因為我們的問題和痛苦的解決之道,一直而且永遠都建立在普遍、永恒、不證自明的原則之上。”
這本書是一本需要在不同階段重復閱讀的一本書,比如在成為母親之后、或者在升職之后等每一個人生變化的階段再次閱讀、再次學習,都會因心境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感悟,我們將逐漸成為更好的人。
本文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