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2025年福建省委一號文件聚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明確提出“實施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為2026年村“兩委”換屆奠定堅實基礎。這一部署既是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具體實踐,更是破解農村“頭雁難選、班子難強”問題的關鍵舉措。面對新形勢下鄉村振興對基層干部隊伍專業化、年輕化、知識化的迫切需求,必須以系統性思維推進后備干部培育工作,著力構建“選育管用”全鏈條培養體系,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一、拓寬渠道“選好苗”,激活基層人才蓄水池
破解農村青年人才“空心化”困境,需建立多元化選人機制。福建省在晉江、沙縣等試點地區探索“三薦三評”模式,通過組織推薦、群眾舉薦、個人自薦相結合,結合黨員評議、群眾評議、組織考評,累計選拔35歲以下優秀后備人才2300余名。這一實踐表明,建立常態化選拔機制需重點聚焦三類群體:從本村致富能手、返鄉創業青年中挖掘“本土苗”,從大學生村官、退役軍人中篩選“潛力股”,從鄉賢理事會、專業合作社中物色“帶頭人”。寧德市周寧縣創新實施“鄉情引才計劃”,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庫,通過政策宣講、項目對接等方式,成功回引126名優秀青年返鄉創業并納入后備干部培養,為基層治理注入新鮮血液。
二、精準施策“育壯苗”,構建多維培養新體系
針對農村青年干部“本領恐慌”問題,福建創新打造“三維賦能”培訓模式。政治鑄魂方面,依托古田會議舊址、下黨鄉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重走連心路”等情景教學,2024年累計培訓后備干部1.2萬人次。專業提能方面,開發“鄉村振興實務”數字課程庫,設置集體經濟發展、矛盾糾紛調解等12個專題模塊,龍巖市上杭縣運用VR技術模擬換屆選舉、項目談判等場景,參訓干部實戰能力提升顯著。實踐礪能方面,推行“1+1+N”導師幫帶制,由鄉鎮班子成員、老支書、產業帶頭人組成導師團,在永春縣試點中,83名后備干部通過參與重點項目攻堅,成功推動45個村集體增收項目落地。
三、實戰練兵“墩實苗”,搭建成長成才大舞臺
建立“階梯式”實踐鍛煉機制是培育復合型干部的關鍵。福建省在23個鄉村振興重點縣推行“三崗輪訓”制度:先在便民服務崗熟悉村務流程,再在項目攻堅崗錘煉實戰能力,最后在黨建指導崗提升政治素養。南平市延平區創設“鄉村振興特派員”崗位,選派86名后備干部跨村交流,在破解歷史遺留問題中增長才干。同時,實施“雙掛職”計劃,選拔優秀苗子到鄉鎮站所跟班學習,安排參與征地拆遷、信訪維穩等急難險重任務。福清市探索建立“村級事務AB崗”,后備干部在參與疫情防控、防汛救災等重大任務中,群眾認可度同比提升37%。
四、科學機制“用好苗”,暢通選任發展雙通道
完善“能上能下”的動態管理機制,才能確保隊伍活力。福建省建立“季度考核+年度評估”的量化考評體系,將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5大類18項指標納入考核,三明市尤溪縣對考核優秀的32名后備干部提前納入換屆人選。創新“預備崗位”制度,在村“兩委”增設主任助理、黨建專員等職務,讓后備干部提前進入角色。拓寬發展通道方面,漳州市將23名表現突出的后備干部納入鄉鎮事業編制,莆田市城廂區建立“鄉村振興人才專項津貼”,薪酬待遇與村主干實現并軌,有效破解“留人難”問題。
截至2025年6月,福建省已建立9800余人的村黨組織書記后備人才庫,其中大專以上學歷占比68%,35歲以下占比達54%,致富帶頭人占41%,隊伍結構實現質的優化。隨著三年行動的深入推進,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基層干部隊伍正在形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展望2026年換屆,唯有堅持動態優化培養機制、完善激勵保障體系、健全容錯糾錯制度,方能確保“后備軍”真正成長為帶領群眾共同富裕的“先鋒隊”,在八閩大地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