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三檔“文化類”節目接連火了,不說兩句,我是不是就OUT了~
說他們是清流,不同意!
有清就有濁,那濁流又是指哪些節目呢!在電視節目里,也可以把外延擴大到網絡自制綜藝上,沒有什么清與濁之分,只不過是不同屬性的節目罷了。
我們之所以認為是清流,是因為他們長得跟大熱綜藝不一樣。說實話,你播這個臺演得是戶外+做任務,你播那個臺也是戶外+做別的任務。說實話,確實有點審美疲勞。這時候,他們出現了。在詩詞、書信中尋找傳統文化,挖掘故事,不再單純靠流量小花和鮮肉加持。今天還有一則新聞說,“一億制作費八千萬砸給明星”,這樣不注重核心的亂象自然就出現了。
在《朗讀者》的首期里,圍繞“遇見”主題,邀請到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我們稍許有所了解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普通人集行業精英。
知名度、流量不是請嘉賓的標準時,觀眾也不會帶著這樣的標準去審視節目。我們會把更多的時間集中在節目呈現的內容上。而且現在講究效率,沒有時間讀書,那么《朗讀者》做的事情就是,把好書最精華的部分,找個有適合閱歷的人聲情并茂地讀出來。高效率輸送好內容,也是這檔節目的清流的一大原因。
說他們是第一批文化綜藝,不同意!
說到屬性,很多人都稱之為文化節目,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向觀眾傳遞出一種文化,一種赤裸裸,不帶有雞湯、娛樂成分的文化節目。他們之所以受熱捧,是因為我們覺得這類的文化節目以前沒有。
不,是有的,只是沒有做的如此純碎。讓文化回歸文化,脫去能帶來收視率的外衣。
《藝術人生》為什么現在提到這檔節目,我們都會嗤之以鼻,就是因為催淚彈太濃烈了,糖衣炮彈吃得觀眾有點兒齁~不可否認的是,讓《藝術人生》走到現在的地位的,除了當時電視環境沒有現在這樣激烈和央視大平臺,就是它的內容。每一期請個大家來談談他們的演藝之路,有精神導向的訪談類節目,不也可以稱之為文化綜藝嗎?
說《藝術人生》暴露年齡,《奇葩說》總顯得我很年輕吧!《奇葩說》是一檔什么類型的節目,馬東稱之為一個大型先鋒青年觀點集會節目其實就是披著娛樂精神的文化綜藝。《奇葩說》是給奇葩們一個展示的舞臺嗎?人家可是個嚴肅的辯論節目!
蔡康永說過,聽這些奇葩說話,很享受。是的,多少人以為我的段子污一點兒,粗口暴的多一點兒,話題尺度大一些,我就是奇葩。馬曉康選的是有靈魂,會說話的奇葩。記得有一期節目,遇到“賈玲該不該死”這個辯題的時候,蔡康永跑票了,他說,這不僅僅是一個辯題,還是一個有引導作用的節目,所以他不會昧著良心拉票。
定義不重要,尤其是對觀眾而言。內容最重要,有糖味的文化也好,有娛樂精神的文化也罷,我們要的是,能傳遞出內容的節目!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真男,一部既讀懂總局,又讀懂觀眾的綜藝!》,《真男》是一部在娛樂中找尋傳播價值的節目,很好地選擇了寓教于樂的平衡點。那么以文化態度做文化節目,是從文化角度,找尋寓教于樂的平衡點——雅俗共享。
我是最近想推薦給大家幾本好書,但不知道是否都是好書的百毛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