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了篇文章,為什么總有人說讀書無用?
突然想起昨天下午和老爸爭論的話題。
昨天下午一家三口坐在一起聊天,我給他們講了大學期間心態的一次轉變。
大一至大二期間我都是堅定考研黨,為此加入了多家培訓機構做代理(因為這時還不是報班的時候)。我想做代理的話能跟著聽聽課,還有很多免費的課程資料隨意拿。第一次代理培訓,在學校教學樓的一間休息室,另外還各有一個男生和女生。培訓我們的是機構的區域負責人,他先侃侃而談機構在師資、設備和場地上的優勢,又告訴了我們如何和同行競爭,如何做好業績。
之后就斡旋于考研培訓機構的套路中,開始努力記住各種培訓費用與優惠規則,發傳單,打電話..
所以,不如說從第一步起,我就徹底走錯了方向。我確實免費拿到了各科資料,也跟著聽了一些名師試聽課,卻最終失去了對考研的熱情和興趣,甚至于變得厭煩。大四很多人開始找工作,有時候在想,可能當時我下意識得就會去記下那些研究生就業并不好或者薪資并不高的事情。
接著我開始向老爸顯擺,自己是如何惡心那些出題、猜題的考研套路,如何不屑于應試教育。
老爸頓了下,說:“但是你必須去做這些,這也是能力的一種篩選”。
然后我很不服氣,開始和老爸爭論起來。我爭論母校最有名的校友都是本科生,現在好些企業也喜歡本科生的可塑性,考研、學歷不重要,經驗能力至上....
當時自己確實進入了一個思想誤區,抓住少數本科生成功的例子堅持讀書無用論,典型的易得性直覺。
大概率事件為真理,小概率事件方是僥幸。
然而老爸爭論很少輸給我,所以他繼續說了
“那高考呢?你難道因為討厭應試就選擇不參加高考了嗎?像你在高考中只考了個二本,那你在這里就是失敗者。”
這句話給我的沖擊很大,憋了好幾秒說不出話來,我想反駁,卻沒有底氣。我知道這個結論毫無邏輯,可是又可悲地想起,至少在經歷的幾場面試中我確實有為學歷自卑。而且畢業后,也會時不時生出想要考985/211高校研究生的想法。
畢業后似乎大家都以薪資論人,在這種價值體系下我可能是無辯駁之力。通論是讀書好的人會找到好工作,會有高的薪資,讀書不好的人找不到好的工作,會有低的薪資。
我羨慕高薪資的人,但也從未覺得自己是失敗的人。老爸的這句話有戳中內心自卑的地方,但是我認為是我本身能力不夠造成的。我仍在努力構建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因為過分拘泥于這種思想,會成為前進的阻礙。
我可以選擇考研或者不考研,我有想要實現的東西,我想變得更好。
所有人都可以說我失敗,只要不是我自己。
畢竟內心羨慕的僥幸,另一個意思是奇跡,我有瞻仰、追尋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