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畫不該成為城市的敗筆
近來,筆者所在的城市仿佛一夜之間涌現出了不少街頭畫。這些畫出現在建筑工地圍墻上,畫在移動通信信號柜、配電箱等上面,美化城市的同時,也給城市文化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然而欣喜之余,又令人不敢過多恭維。因為筆者看到其中不少畫作,連筆者這個外行都看不過,實屬拙作甚至粗制濫造之物,不但不能美化城市,而且更像一塊塊城市的“傷疤”,看了讓人慨嘆丑陋,確屬敗筆。
這些難看的畫作,不是人物比例失調,就是面部畫得極其丑陋,甚至丑惡。如把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畫的其丑無比,連臉部都扭曲了;原本,年輕英俊的雷鋒,也被畫成了胡子拉渣不講衛生的腌臜大叔形象。還有山水畫中,用毛筆落款的“山不在高”,字跡猶如雞爪,連字架都是散的,尚不如小學生寫得好。請美術專業研究生出身的同事分析,對此有所了解的該同事指出,的確是很丑,但據他所知,按照慣常請去畫街頭畫的人,一般都具備相當的美術繪畫基本功,而之所以畫的如此丑陋,估計是匆忙趕工以致敷衍了事,進而出現如此“意外”情況。
畫畫的是文藝工作者,是傳播精神文化者,更是斯文人,就自己的畫作或者叫工作,必需有一份起碼的執業責任,不能為了趕工就把責任丟到一邊,畫出來的畫其丑無比。這樣做,既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是對城市的“丑畫”。
而作為畫畫項目發包方,對于畫作應該進行起碼的驗收,不能畫完了事再丑也不管,顯然是對工作、城市的不負責任。為此,發包方不但要驗收,而且要組織第三方進行專業驗收,確保繪畫質量、水平達到預定要求。
一座城市有數以萬計的移動通信信號箱(柜)和配電箱(柜),還有數不勝數的圍擋、圍墻,猶如一張張白紙,等待著一個個文藝工作者去畫出最美的畫卷,但是如果敷衍了事,那只會弄巧成拙,事與愿違,非但不能美化,而且是在丑化。(老陽開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