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我都要經歷一場10分鐘的公交生死劫,這10分鐘在異常擁擠和窒息的空間里,我需要不斷發揮著我臂力的潛能,為了能到達地鐵站。
其實,公交班次很多,一輛公交車高峰期可以到達每11-15分鐘一班,還有一輛每30分鐘一班。盡管如此,依然改變不了僧多粥少的現實。那個場面可以用一群喪尸形容。
為了按時上班,明明看見后門人家的屁股在風里吹了,也要頂上去,只要還有一只腳的空間,也要充分利用。所以,每次坐公交車,都是前胸貼后背。我慶幸,每次擠上去的女孩比較多,否則就一臉尷尬了。
從后門上來的人要集體“上交”公交卡,然后要身邊的人幫忙傳遞刷卡,基本都會幫忙,有一種齊心合力的和諧感。遞東西基本上不用付出什么,所以大家都很樂意,但是要往里面擠一擠這個動作,需要用心用力,能做到的人極少。
有時候,公交車到站,后門下來了幾個人,有一波人要上去,但是怎么也擠不進去,因為里面的人不挪步。
“里面的人能不能擠一擠啊,那么空!”有位大姐不滿了。她說的是最后幾排高位的位置上,有空隙。不過,一般人很少會自己刻意地擠在一起,除非有人用外力迫使他們擠在一起。所以,尷尬場面出現了,后門關不上門,公交車不發動。
一個在公交車里的男人說:“大家都是要趕時間的,能擠就擠下啊,不能擠就下去。”后來終究是擠進去了,車開走了。
不過,我沒擠上去,看到人家的屁股都在車外,實在沒有擠的勇氣。
下班車我擠進去了,上去就往里面靠。等車又到了一站,一個女孩想從后門上車,“守門”的大媽說:“車滿了,已經擠不進去了。”在車內的人固然是很感激她,覺得她為大家減輕了負擔,但車外的人卻苦不堪言,也許她再錯過說不定會遲到。其實門邊還能擠出一個空位。
大多數人只會想到自己,比如盡量不麻煩自己,更不想出力,擠一擠這件事看起來容易,可它說明了自己要犧牲一部分先得的空間,而且還要使出力氣騰出,不再是傳遞公交卡這樣簡單的隨手行為。
以前,在公交上,我們總能看到一些人飲食,影響車廂衛生和環境,現在這種情況并不多見了;以前,我們倡導要尊老愛幼,給老人讓座,后來發生一系列所謂“道德綁架”的事例引發深惡痛絕,現在人們越來越會隨著自己的意愿來選擇讓還是不讓。
但公交車是個小社會,是社會目光聚焦點,也總是發生沖突。所有的沖突無外乎是彼此是否愿意為對方付出一點。
我一點都不喜歡擠,但是我知道自己隨時可能是那個擠不上去的人,所以我選擇了每次都往里面擠一擠,讓更多的人上車。
有人覺得,擠不擠是個人的事,為什么一定要別人往里擠呢?要求犧牲別人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定然是可恥的,但是擠一擠,只是保持現狀,增加擁擠度對現狀沒有造成“質”的變化,因為不管怎樣,你都是站著。但是,增加擁擠度卻能讓車外的一個人發生從擠不上車(意味著遲到)到擠上車(意味著按時上班)的“質變”,簡直是偉大的舉動。
還有人說,政府應該增加班次,緩解公車擁擠。其實,班次已經夠多了,如果太多會影響交通暢通,從而增加上班出行時間。所以,舒適度永遠是次要,第一位永遠是時間和效率。
既然時間和效率是第一位,我們是否可以奉獻自己的一份舒適度,來成就所有人的效率呢?公車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空間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