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很快就收尾了,舍友們也陸續返校了。回到宿舍,大家就嘰嘰喳喳開始討論各自的五一生活。其實,無非就是比比誰的五一小長假過的最充實有趣。討論的過程里大家都在互相強調:“我和我男朋友去了XXX,吃了XXX,玩了XXX,我們很累但很開心啊。”最后還幽幽地神補一刀:“感覺三天時間太短了,還沒怎么玩就匆忙忙回來了。”
大家口徑統一都是以“我和我男友或我男友帶我怎么怎么樣”開頭,這模板堪比小學生課堂上的典范啊!
大半小時過后,“最高品的假期得主”新鮮出爐。必是那些“男友陪伴,佳人有約”的女同學啊。大家一致認可的獲獎理由就是“有男朋友真好,貼身陪伴,游山玩水,每天都是幸福,沿途都是風景.....,"之類的滿滿羨慕與嫉妒。
獲獎佳人們一臉幸福地繼續煽情,敢情這三天是在男友的陪伴下是出國訪問了還是咋的,就差回句:“你們咋還沒上天呢?”
沒有男朋友的姑娘,回家陪父母的是無聊乏味;和朋友逛街看電影的是單一枯燥;放松去聽場音樂會在她們看來也只是在打發時間。這還算好的,還有人陪吧,三天總不至于孤家寡人一個暗無天日地度過。
要是告訴她們,你三天沒和人出去旅行,愣生生把三天過完了,她們集體驚訝:“天啦,你是怎么做到的,你不覺得無聊孤單嗎?”她們眼里,單身,沒男朋友陪伴,也沒主動陪別人,這樣的三天假期不僅毫無意義,甚至是可憐的。
我就納悶了,若沒男朋友,一個人過假期,生活的所有質量都是打折的,甚至可以無視,直接扼殺?
什么是有質量的生活?難道是三天吃過幾條街,看了多少景,拍了多少照片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的?一個人就不能創造快樂,發現意義,非要兩個人或幾個人捆綁在一起度過假期,才算是有意義,有質量的嗎 ?你沒有體驗我的生活,你怎么就斷定我這三天就是孤獨無趣的?
或許,我一個人的自由時光,是你和男友的嘻嘻哈哈,吃吃喝喝,拍拍照照不能理解的。一個人的假期,有一個人的樂趣。我可以安靜地放空,專注地思考,午后認真地讀書寫作,夜晚深度地睡眠。每一件事都是我發自內心的歡喜和享受,每一刻我都體驗到了那份來自心靈的愉悅,靈魂的輕松。我的讀書,我的思考不是充實的嗎?也許,就連我的沉默都比平時有質量啊。
給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都營造一個屬于我自己的國度,趁著這幾天,我圈在這個舒適窩里,或喜或悲,都是我能掌控的生活,自得其樂。
之所以產生“單身,一個人過假期,生活就是無聊孤獨”的想法,源自害怕“孤獨”。這是一個缺乏存在感和安全感的世界,所以我們每天都通過各種途徑和外界保持聯系。換言之,如果有人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存在感,那么他就認為他沒能融入外界,這種生活就是無聊,毫無質感可言的。由此,就定義別人“一個人在假期獨處,是在對付生活,浪費假期。
將“和男朋友一起度過的假期”定義為幸福品質生活的人,或許從未真正享受過獨處的時光,某種層面上,也未認識過真正的自己。
說到底,你害怕一個人的假期,害怕生活無趣,就是在害怕孤獨,害怕迷茫的自己,所以你內心強烈渴望假期要有人陪或主動陪人,努力去融入生活。寧愿兩個人一路吃喝玩過假期,也不要嘗試一個人的快樂時光。
你要知道朋友圈里的九張照片展示的只是你這三天的行程,它證明不了這就是有質量的生活。
我生活的質量取決于我是否認真度過了這每一天,是否覺得自己對得起生命,對得起時光。如果做到了,那么這三天的我就是幸福的,生活就是有質量的。
生活真正的質量都不是由別人來認可的,應該由你來定義,取決于你的內心感受。每一天無論是獨處還是群居,我都認真生活,每一天都是活力四射的自己,這樣的生活就是有質感的,無須炫耀,別人都能看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