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經》里有一句話:“從業要無害,言談悅人心?!?/p>
我們一般從事的職業都是有益于社會的,我們也都希望言談悅人心。
可是,要做到言談悅人心,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什么?
因為言談悅人心是說話要說到別人心坎里去,讓別人高興。這就需要用心體察他人的需求。這不是天生就會的,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去覺察,訓練自己的敏感度,培養察人心、識人心的能力。
今天早上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讓我體會到言談悅人心著實不容易。
今天早上上班的路上,我接到一個同學的電話。她問我有沒興趣業余參與一個公益項目,并把項目方案書寫出來。我聽了項目介紹,很感興趣,就滿口答應了。
然后,我們還聊了點別的,不由地扯到她上次舉辦的活動。
我說:“上次你辦的那個活動,我帶了一個朋友參加。事后那個朋友對我說,你們搞活動很不專業?!?/p>
當我說完“很不專業”,我那個同學順口來了一句:“那就要好好發揮你們專業的優勢?!?/p>
掛了電話后,我突然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我為什么要說她上次辦的活動很不專業。這是她想聽到的嗎?
于是,我給她發了微信:
剛才說話太直了,說你們不專業是我的心態高位。這句話不應該說的,說了就后悔了。雖然是我朋友事后說的,也不能直接這么說的。這樣說很容易得罪人。
我那同學馬上寬我的心:
沒關系啦!本來我們都是在不斷學習的路上。
我說:
這樣說把自己的后路都切斷了。實在對不起!我現在已經意識到了。
如果說你們的活動不錯,不過還有改進的地方。這種說法又不一樣。人說話就是要動一下腦筋才行。沒有精準動念。
她夸我反省力強。
可我覺得自己又回到過去的思維模式里。
我說:不是因為和你熟就可以這樣說,這是習慣問題。在熟人面前磨練好了,在陌生人面前才不會碰釘子。謝謝你給了我一個演練的機會。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
人的機遇就與說話有關。一句話說得不好,給對方不好的印象,即便可以給你的機會,對方心里就會打折扣,會猶豫。
這些微精微細的地方很重要,陰溝里可以翻船。
這是我以前的思維慣性。不是自己有多壞,是沒考慮到對方的真心需求。我們在頭馬演講,點評時即使對方講得不好,也要先說好的地方,最后說為了讓你以后做得更好,給出一些建議。不是一開始就評判的。這個話題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是同修。我已經反省了,也請別往心里去。
這是今天早上的故事。
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我的言談并沒有悅人心。
為什么今天早上的言談不會悅人心?
因為我心高氣傲,認為自己混的圈子多,組織的活動多,聞多識廣,經驗豐富。看到我同學初次組織活動,有些地方做得不盡人意,就認為她做得很不專業,沒自己厲害。
還有,我很直爽。于是,不加任何粉飾,直接說出了內心的想法:你做得很不專業。
我一直以為自己在學習成長,我會做得比以前更好??山裉煸缟虾臀彝瑢W的對話,不由地顯示了我的傲慢心,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試想一下,她真的需要我去說她很不專業嗎?這是她的真心需求嗎?
很顯然不是?;蛟S,她意識到有些地方需要改進,但我的措辭很不妥。
說實話,說別人很不專業不但不能積德,反而容易得罪人。還好,我在微信上和她溝通了,做了后面的補救措施。
至于為什么要言談悅人心這個話題,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與人相處,人際關系融洽,我們就生活得順心。
語言具有巨大的能量。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边€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之說。
說話是個藝術活兒。要說實話,還要讓別人聽了舒服,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什么?
對于思維懶惰的人,不愿意多花點心思去感受他人的需求,就會說大實話。雖然說的都是真話,別人聽了極不舒服。
言談沒有悅人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利于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發展。即便自己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不會言談悅人心,不會給他人留下好印象,往往得不到好的機遇施展自己的才干。因為機遇就是在我們給他人的好印象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那么,要怎樣才能做到言談悅人心呢?
首先,我們要帶著覺察去生活。要時刻留心自己的念頭,說話之前先三思,寧可慢半拍。
好些會說話的人在說話之前已打好了腹稿。如果覺察到不妥,話到嘴邊也會咽回去。
其次,進入一個積極正向的圈子學習,向那些情商高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言談舉止和思維模式。
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從臺灣人那里學會了用“請教”,而不是用“請問”。這是我曾在一家臺資公司工作,我從我的臺灣領導那里學來的。
還有就是養成反思總結的習慣。
我因為有反思的習慣,今天早上我和我同學的對話,我馬上覺察到自己說話不妥,趕緊向她道了歉,反思自己的不足,彌補損失。
雖然言談悅人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用心去體會他人的需要,慢慢地,我們更改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就不會因說話太直傷人心,而是口吐蓮花,言談悅人心!
祝愿大家每天口吐蓮花,生活在幸福喜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