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蠱惑人心”的書,是一部讓人震撼的小說。——所以,要寫書評不容易,很難說清楚。
因其名氣,很早就買了中文版,但翻譯緣故,看起來確實費勁,一直擱置。直到同事關于內驅力的演講中推薦了這本書。推薦理由很簡單:書中男主這樣解釋他為什么要放棄家庭放棄現在的工作去畫畫:“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這顯然出離普通人行事的理由,但很明顯,這也是最高等級的內驅力——我們必須做什么事,像溺水的必須看掙扎呢?
故事就是這樣
故事源于畫家高更的生平,部分真實,主要內容并不多,沖突主要存在于三個地方:
一是主人公放棄本來安穩的工作、拋棄家人,跑到巴黎畫畫。這對常人已經很不可思議了——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而其對作者(書中“我”)的解釋就是“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
二是主人公在巴黎過著慘淡、偏執的生活,生病被朋友救助,卻和朋友的妻子勾搭上了,然而他并不是需要另一段愛情,棄朋友妻,后果是朋友妻子喝硫酸自殺… 這是怎樣一個“可惡”之人?
三是到塔希提島,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驚的杰作。后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失明之前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理想與世俗眼光
其實故事的主要核心就在于一個追求理想的藝術家與世俗社會之間的種種不和諧,并且把這種不和諧擺在案子上,任你去做判斷。然后你會發現——就這樣一個主人公,這樣一個不容于主流價值觀的行徑,這樣一個可以掛上無數負面標簽的人,確讓人恨不起來(當然,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判斷,這是我的判斷)。這種恨不起來,并不僅僅在于簡單的翻案層面,而是讓你感受到:你曾經固守的真實、所認為的正確、你的整個價值觀,都好像哪里不對,甚至于要崩塌了——這是很可怕的,這也是震撼所在,也是本書厲害所在。
對這本書的解讀確實是很難的,也是可以多面的,選擇幾個典型的供參考:
劉瑜的書評,收錄于《送你一顆子彈》中,《另一個高度》
一個基督徒寫的書評,《虛偽的善與真誠的惡》
月亮和六便士
結尾作者再次見到了主人公所拋棄的妻子和兩個孩子,他們過著世俗意義上還算美滿的生活,屋里掛著主人公畫作的復制品,說著客氣禮貌的話… 而主人公與土著女子所生的另一個孩子,成為了一個水手,和同伴們“在暗啞的手風琴聲中,他們瘋狂地跳著。頭頂上是一片碧空,群星熠熠,太平洋煙波淼茫,浩瀚無垠。”
沒有月亮而只專注于六便士,確想表現出注重月亮的樣子,那便真的是"道貌岸然"。
一心專注于月亮的總是少部分人。
而我們,只能勉力做到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一丁點詩和遠方,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