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人,在上世紀用鋼筆是一種習慣,作為50后、60后、70后、80后,誰沒有用過鋼筆呢?鋼筆有昂貴的,有便宜的。但這和10年前玩魔獸一樣,不是你有錢就能稱霸大陸;并不因為你有一只派克、萬寶龍,就能寫出雋永的鋼筆字,只要你肯于訓練,肯于臨帖,肯于把時間浪費在鋼筆與稿紙摩擦的過往歲月中,你就一定能寫出令人贊嘆的好字。
2004年朋友在濟南請我吃飯,等待的過程中鉆進了貴和購物中心,見識了什么叫做“名筆”:一支萬寶龍被燈光四面照射,鑲嵌在一個玻璃盒子里,我沒有看出這支筆有什么高貴的地方,這好比大唐公主,血統高貴,但是品質、才華未必就勝過李師師、唐婉。從小到大,我沒有用過很名貴的鋼筆,主要還是靠“英雄”這種十塊八塊錢的鋼筆,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獲得全校硬筆書法一等獎。
上世紀龐中華風靡一時,龐中華師承顏真卿,觸類旁通,他的鋼筆字帖,被印刷了千百萬冊,楷書、行書、隸書、草書,一應俱全。龐中華本人也是仙風道骨,善于寫詩歌,作為一個忠實的“龐粉”,雅各布迷龐中華迷得不要不要的。雅各布買了各種龐中華的字帖,有的是臨摹本,一張紙附在字帖范本上,用心去體會抑揚頓挫;也有是純粹的字帖,雅各布找來一個小本子,一點點的模仿,此時龐中華的字仿佛是莫奈、梵高的畫作,我懷著敬仰的心境高山仰止般的謄寫、謄寫,母親也會指點我,哪里間架結構不合適,需要不斷改進。
上世紀的90年代,煙臺二中有門必修課是鋼筆字,一個老頭長得很敦實,帶著一個藍色帽子,鋼筆字寫的頓挫有力,老頭的課程一般45分鐘,每節課講一個筆畫的寫法,按照現在流行的“木心崇拜思潮”看,老頭崇尚慢功夫、慢火候。老頭的課程分為兩部分,前半堂課講解怎么寫這個筆畫,后半節課開始給大家分發一張帶格子的透明紙,大家照著字帖臨摹,約定作業課后上交。我為了能夠得到老頭的表揚,每次都寫的很慢、很仔細,這仿佛作文課從來完不成作業一般,需要下課加班完成,因為格外用心,每每下一堂課開始,老頭都要表揚我上次的作業,也陡增了我繼續努力的信心。時光荏苒,轉瞬來到高一年級,煙臺二中高中部搞硬筆書法比賽,要求每名學生都交一幅作品,我信手寫了寫,沒有想到被掛在了展覽板上,還是一等獎,自己當時傻了,匯集了全市的尖子學生,自己何等何能?直到現在才想明白,其實寫字好的人很多很多,只是大家不屑于努力寫出一篇參賽作品,我才忝列其中被表彰。
(鏡頭切換到1997年,煙臺某小區夏夜凌晨,蟬鳴做背景想起 ? ?紅色油漆圓桌 ?60瓦臺燈 刺眼光芒 ?雅各布在用毛筆臨摹著李煜《虞美人》,畫面由遠及近從整體人的輪廓拉近到宣紙上的一行行字)
母親:碎吧,不早了。
雅各布:快寫完了。
母親:注意脖子,又忘了怎么疼了是不是?把脖子直起來!
上面這個場景是在提醒自己,其實毛筆字和鋼筆字是一脈相承的,1923年白話文運動之前中國沒有鋼筆,胡適、魯迅等從日本把鋼筆引入中國還是花費周折,很多人反對,稱老祖宗的寶貝被踐踏,棄毛筆用鋼筆是數典忘祖的行徑。追憶似水流年,鋼筆已經在中華大地流行了90多年,實踐證明凡是增加效率的、提高生產率的最終都是先進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毛筆字已經成了一種藝術形式被祭奠、被懷念,毛筆字已經老矣。
親愛的50、60后、70后、80后,您們的美好青春歲月中,鋼筆是不是一種值得緬懷的圖騰式物品?他們伴隨我們成長,鐫刻著我們最輝煌的青春過往。我們用鋼筆謄寫著入團、入黨申請書,用鋼筆抄寫著情書、用鋼筆批改過作業、用鋼筆在臺燈下寫過無數行的作業。
今天也邀請您在留言中說一說您用過什么牌子的鋼筆,說一說您和鋼筆的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