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間沒事,看了簡書上一些關于書法練習的筆法、結構等的論述,我也想談談我寫鋼筆字的三個小體會,實用不實用,姑且看之:
一、良帖。
去歲暮春我在萊州東萊國學私塾研討會上,看到孩子們在臨摹一本叫《歷代名家小楷精品集》,隨手翻了翻,發現很全面、系統且印刷精良,建議大家入手一本,淘寶或圖書批發市場都有賣,大約三十幾塊,就此可以開始臨摹。兩種方法:摹和臨。初學者、小孩子或者結構掌握不好的人可以先從摹帖開始,象我這樣還算有點書法基礎的也可直接臨帖,臨帖又分三個階段,先是一筆一劃地臨,再是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最后整篇臨。務求和原帖一模一樣。平時也要注意多“讀”帖,做到對字形、筆畫了然于胸中,在臨帖的過程中加強對字形的消化和記憶,也就是盡量做到動腦子去“背”帖。
關于具體臨何人的帖,我的建議是一定上溯魏晉、楷書之祖是鐘繇,后面是二王。在筆法還不精熟的時候,先不要臨明清以后的帖。
二、以鋼筆臨摹毛筆小楷。
對于書店里賣的諸如司馬彥之類的習字帖,不是說不好,小學生練練尚可,我擔心的是練久了容易形成“自由體”,沒有古帖的熏陶,古法、古意的磨練,上來就入手現代人的字,極易找不著根,為什么不建議成人學這些字呢,這是有前車之鑒的。其實我上學的時候學校開了硬筆書法這門課,八十年代市面上流行最多的就是龐中華硬筆字帖,于是我們就開始了龐體的練習,練了有大約兩年的樣子,基本上字勢就定住了,一上手寫就是龐中華。后來隨著我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覺得龐中華的字難看,但是字一旦上手,再脫離就變得相當不容易,以至于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我一直在尋找脫離龐中華藩籬的法子。
后來上了書畫函大和自學考試,認識了一些老師和同學,眼界開闊許多,終于知道原來小楷字帖還可以用鋼筆來臨,這才茅塞頓開,可惜即使知道此法,面臨著結婚、生子以及工作上的日益繁忙,又終于丟棄經年。
前陣子翻找舊書,不經意間翻到父親以前留下的兩本王羲之《黃庭經》,印本清晰,帖子又薄又輕,非常好用,頓時如獲至寶,趕緊找了支兒子用的小學生鋼筆,以及小學生方格本,認真地習練起來。又送給妹妹一本,不知道她練了沒有。
三、選支澀的鋼筆。
寫硬筆的都知道,太過光滑易寫的鋼筆,是不適合寫硬筆作品的,就是習字過程中也覺得不舒服,為什么呢?硬筆表現手法雖然沒有毛筆那樣筆鋒柔軟、筆法豐富、千變萬化,但也是講一定規矩的,毛筆行筆過程中的那種“澀”感、力度感同樣適用于鋼筆字,一支鋼筆若出水滑溜,寫字毫不費勁,用來速記是很合適的,至于臨摹字帖,這種鋼筆就不適用了。
我覺得我早些年用的那些粗頭拙腦的“英雄”牌鋼筆就很好用,筆桿粗壯結實,寫出字來很著力,現在出售的學生用筆,“白雪”牌的吧,感覺很難用,某天在麥德龍文具區看到一支“made in Germany”的筆,看上去不錯,買回來一寫,還不如國產的呢。
姐姐有天和我閑聊說起她在德國旅行時的見聞,無意間說起鋼筆,什么幾百年歷史的鋼筆還不算貴,我正心頭一樂,以為她買了送我,原來是我想多了,人家壓根就沒買,她的關注力一般在珠寶、手表上面了,不過這心里撓秧得慌,有一支順手的鋼筆還是很重要的。
四、方法。無論怎么說方法的問題,不踐行,是無論如何也不管用的,象簡書上某位作者說的,早晨五點起床的感覺,寫得夠細的了吧,可是都是別人在如何如何,我希望從現在開始,不僅是只看到別人的精彩,而是從看到此文的你開始,“to do”直接去做,萬事開頭難,開了頭,經過“21天養成好習慣”,慢慢地寫字成為一種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成為你勞作一天飯后休息的調節,成為你生命中的一抹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