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共? ? ? 情
昨天是我們出19的第11次課,講到共情,特別有感觸。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很少用欣賞的眼光看到對方的難得,很多都是原先的挑錯思維帶來的應該,就會給人帶來一種委屈,不滿等等一系列的負相情緒。就比方說近幾日在家打掃衛生,辛苦一下午幾個小時的時間,把廚房只打掃出來了一部分,爬高上低,累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特別希望愛人和孩子看到以后給予夸獎和贊美,而非像領導一樣挑三揀四,說三道四。自己的勞動成果,希望被看到和贊美,那對于別人呢?他們是否也需要一種被看的,被理解到被支持到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們能及時的給予,我們所看到的難得,并說出鼓舞的話,或許我們就能化解一場家庭矛盾,提升夫妻關系,或許孩子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更愿意為了家貢獻自己的愛心。如果我們這樣做了,是的孩子不僅感受到愛心,感受到溫暖,而且他還愿意投入到這場愛心活動。
共情的前提就是感受別人的感受,這時我們可以問問他是什么感受呢?來訪者說出來的這種感受能準確的表達自身的情感,我們需要注意的,放慢我們的語速,表達我們的好奇,慢下來聽來訪者說,你可以再問問來訪者,那您說的這個感受又是怎樣的呢?那有可能來訪者就會把這個事情前因后果說得更多一點,我們也可以了解的更多一點,網撒得更廣一些。如果碰到阻抗的來訪者呢?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碰到孩子不想跟我們聊的時候,此路不通,繞路走,有可能的話,我們可以跟他聊聊,他感興趣的話題,多聊一會兒,把場一定要暖足暖透,要有一定的耐心,把氣氛聊嗨起來的時候再拐到這聊聊,我們感興趣的話題,這個時候有可能會聊下去,所以說沒有屬抗的來訪者,只有不懂變通的咨詢師,阻抗有時候也是對我們的一個提醒,而且他沒有和我們吵起來呀,他也是另一種的合作方式呀,這就讓我理解了,人不等于問題,只是在我們溝通的過程中,溝通出現了不太通順的狀況,而不是說我們兩個人有問題,我們要解決的不是我們兩個人的問題,而是如何讓溝通如何進行下去?
這會兒突然感覺焦點的學習就是一點一滴的覺察,一點小事上的認知,一小步的改善,一個知識點的提升,一句問話的看到,等等等等,這一系列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變化,都讓人感覺到生活的溫暖,學習的魅力,焦點的內化,都這么值得人期待和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