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下定決心走上通向財富自由的路,必須從認真規劃家庭資產配置開始。一月份還沒結束,老公的創業項目剛剛進入如火如荼的階段,據說今年終于能有真金白銀進賬,不論如何,精神上支持他的同時,自己也得迅速成長起來,承擔起資產規劃的重任。
做任何事情沒有頭緒的時候第一件事,打開Google,看看這件事前輩們都是怎么做的。很快找到了家庭資產配置的普遍適用公式: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劃出大框架之后分析思路就清晰起來:消費+保險+投資(保本型+較高風險型)
(一)日常消費
翻看一下2017年的支付寶賬單,三口人月均支出在約在40000元(寶寶托班以及日常支出約15000+全家日用品5000+置裝費用+旅行費用等),今年預計全家支出至少也得要50萬rmb。(不算不知道,一算嚇死人。。。有了娃之后開銷至少比二人世界時候多了一倍!是該好好考慮一下是否有能力要二胎了。)
(二)保險
去年研究了許久重疾險以及壽險產品,始終未能找到適合成人的,只給寶寶買了蘇黎世個人意外險(保額30萬,一年保費450元);研究了相關保險產品介紹之后現階段即將要購置的保險組成:老公是家里的經濟支柱,需要配置壽險和重疾險,我和孩子至少都需要高額度的重疾險。
綜合主流保險產品的費率預計保險支出:
定期消費性壽險:我和老公的重疾險(保額50w至70歲)+老公的壽險(60w保額至70歲)+寶寶的重疾險(30w保額30年)= 約30000rmb/y
(三)保本型理財
從去年年中開始系統學習理財以來就深知投資心態的關鍵性作用,于是保本型理財產品在家庭理財中的占比一定是家庭閑置資金的大頭。但是否嚴格按照標普的資產配比還要根據后期家庭收入情況來決定。
不清楚買入黃金是否還能算理財。老爸多年前入的一點金條目前都還處于虧本10%的狀態,
(四)成長型理財
成長型投資才是真正體現智慧的地方。去年9月份我終于開了美股賬戶,入了GAFATA(全部都是盈利狀態,平均收益在12%左右)以及星巴克和好未來(玩票性質,至今仍處于虧損狀態,汗。。。果然不是國際巨頭股價就是飄忽不定啊。。。)。除此之外還放了一些錢在銀行較高收益的短期理財產品里,暫未涉足基金產品。本月底之前計劃重點研究一下基金產品。
許多投資理財的公眾號提到海外資產配置的必要性,號稱國內經濟增長已經觸頂,中國即將進入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也幾近飽和。。。誠然,老舊的在中國“能掙快錢”的財富觀早應該烙上歷史印記封存進博物館了,但是對于國外資本市場規則的不熟悉也確實成為海外投資不大不小的門檻。再加上銀行對于每個人每年最多只能換5萬美金的硬性規定(固然有辦法解決,但是也還是需要額外的時間投入),大額向轉賬也會讓銀行有XIQIAN的懷疑(最近剛有朋友準備在LA置業,大額美國境內轉賬都無法在網銀進行,不得不飛到LA現場進行身份驗證)。即使有足夠資金在海外置業,也的確沒那么容易。所以現階段我的海外投資應該還是局限于美股而已。
年初新加入了宛不大的區塊鏈投資學習星球,已經開通了幾個場內交易的賬戶,近期應該會考慮開始買入。
事實上以中國的國情,真的按照“4321”配比來生活是不可能的,尤其像我這樣的消費型及時享樂的家庭,年收入低于500萬都沒辦法活了。。。
經過今天粗略的盤點研究,在2018年總固定開銷比較去年不大幅增長的情況下,今年會盡快確定全體家庭成員的保險產品(2月底之前),以及將投入約40w在保本型理財產品,約16w(每月定投2000刀)在美股,約10w在區塊鏈,約10w在基金定投。
(根據目前存款和預計收入情況計算得出,具體是否能夠按計劃實施還得,嗯,看老公給不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