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內容:
1、善意的生理基礎及正確姿勢
2、心流通道
3、冥想
4、幸福雷達
15-1 如何成為一個廣結善緣的人?
一、施比受更有福,善有善報。
二、善意系統與惡意系統
科學家發現,我們體內有兩套情緒系統。
1、其中一套是善意系統,當我們在做善事的時候,會分泌一種 “催產素”? (Oxytocin)的激素——這種物質在女人生孩子期間大量產生,被稱為“擁抱荷爾蒙”。
“催產素”能幫助母親舒緩壓力、降低血壓、更好地養育嬰兒,是“母愛”的生理基礎。在平時,催產素讓我們心情寧靜、信任對方,甚至加速傷口愈合。
2、與善意相對應的另外一套是保命系統,可以稱之為惡意系統。當我們怨恨的時候,大腦中有關攻擊性的區域被激活,身體中的?“皮質醇”?會升高。這種激素與壓力有關,會加速心跳,并且會進一步增強攻擊性。?長期的高皮質醇是骨質疏松、學習能力減退的重要原因。
3、當你行善的時候,你的身體也被善意地對待著;當你攻擊怨恨,你身體里面也在大量分泌著讓你焦慮的激素。這也許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生理基礎。
二、漣漪效應
更有趣的是善意往往會有 “漣漪效應”? 。被幫助過的人幫助他人的概率大大上升。很多心理咨詢師助人的第一原因,就是自己曾經陷入心理陷阱時,被助人者幫助過,所以自己也希望成為幫助別人的人。
三、首先先不談你能不能幫到別人——?幫助別人的過程,就是讓自己幸福的過程。
四、怎么樣去幫助別人?
佛教認為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財、物、時間、知識、觀點、情緒、勇氣,這都是你能給予的善意,和有沒有錢,沒有關系。
1、每個人都有善意的資源,從小事開始。
第一,大部分善意性不需要你有多么有錢,不多的確需要你更加用心和有創意。首先,每個人都有時間和能力資源,比如替人做點家務,花時間陪陪老人,力所能及范圍內,不要惜力。
第二,每個人都有情緒資源,為他人創造點驚喜或者快樂就是很好的事情。
第三,傳遞有用的知識和訊息。
2、從身邊人開始,擴大范圍。
3、有意識地去做,多種類地去做。
4、一個提醒——別過頭
很多人在助人這件事上做過了頭,有人變成了被道德綁架,有些人則是割肉型的助人。
區分是助人還是自虐,有2個標準:
第一:?是否是自愿自發。?非自愿自發,被道德綁架的助人只是還債。
第二:?是否可持續。?自虐型助人者往往過多投入,甚至耗竭自己,其實他們只是需要“被需要”罷了。
15-2 ?如何成為一個做事專注又快樂的人
一、什么是心流?
1、心流這個概念由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他定義為:“對所做的事情全身心投入的感受,心流產生的時候,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和充實感”。
2、米哈里總結了“心流”的5個體驗:
(1)高度專注一直到結束
(2)自我消失,忘記很多生理需求、也不在意他人評價
(3)時間感停止
(4)有控制全局的感覺
(5)過程即回報
二、人怎樣才能進入心流?
有三點:清晰地目標、即時反饋、技術與挑戰平衡
心流通道和技能、挑戰相關,是在倦怠和焦慮之間的神奇狀態。帶著一個清晰可即時反饋的目標進入心流通道,時刻覺察自己的狀態,能讓你保持在心流中。根據這個原理,設計自己的學習通道、完成工作的內在設計以及設計溝通的心流。
1、設定能即時反饋的目標
2、控制技能和難度比
高能力做低挑戰的事容易無聊,低能力做高挑戰的事容易焦慮。但在焦慮和無聊之間,有一個神奇的空間,人在其中很容易進入專注狀態,這就是心流通道。更加精確地說,當難度略高于技能5-10%的時候,最容易有心流。
3、找到心流通道
打磨自己對于心流通道的感知,幾次進出焦慮、無聊區,你對于自己的心流通道就會變得熟悉。
4、設計心流通道
你需要持續調整難度與挑戰的關系。如果工作難度比較高的時候, 第一步不是動手做,而是學會尋找方法論,把大目標拆解到自己能控制、能自我反饋的小目標開始。當工作難度太低,嘗試給自己設定成長型突破。
卓越的人做什么都非常投入,興致勃勃,這不是外在適合的結果,而是內在設計的結果。適合對他們來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5、溝通的心流
談話也有心流通道。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其實就是兩個人的談話目標不同。?所謂“聊不下去,不會聊天”,其實是有一方不懂得給即時反饋;所謂“我和你沒啥好說的”,其實是雙方的技能和挑戰不同。一個人還在無聊區,另一個人已經在焦慮區了。要找一個知己,真不容易。
15-3 如何成為一個高度自我覺察的人
一、冥想是什么?
我嘗試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那篇神經科學研究中的定義: 冥想是一個熟悉自身精神活動,通過心智訓練帶來長期的認知和情緒改變的過程。
冥想是一種思維體操。
常見的冥想有:
“專注冥想”——培養專注力;
“慈悲冥想”——產生同理心;
“正念冥想”——消除情緒困擾。
從外在指標來說,冥想練習會讓你呼吸變緩,身體放松;腦血流量增加,精神煥發,反應速度明顯加快;長期的效果包括智商提高、免疫能力更好,心理上自尊感提升。
二、冥想的科學原理
練習冥想可以提升大腦的功能,甚至是腦的結構。冥想至少對大腦有3方面的積極作用:
1、冥想讓你更聰明
專注、記憶和學習是需要神經細胞高度配合才能完成的復雜動作,冥想則是這些動作的訓練。比如在“專注冥想”里,需要你持續地專注自己的呼吸;在“正念冥想”中,則需要你不斷把注意力在身體不同部位轉移——這和狙擊手注視目標、小孩子視覺追蹤卡一樣,都是特別好的專注力訓練。
冥想能顯著提高神經系統的協調性,大腦血流量增加,這讓你變得更加聰明。中午的時候做20分鐘冥想,相當于2小時的睡眠效果。
2、冥想讓你很平和
所有的冥想中,都有“放空”、“靜心”的需求——如果走神了或有情緒,不要自責,只需要看著他,情緒就會慢慢消失。從情緒里跳出來。
當你在看情緒,你就已經不陷入情緒中間了。
對于心理咨詢師來說,這其實是個“心理遷移技術”。
3、冥想可以讓你更快樂
冥想會增加左前額葉的活動性,減少右前額葉的活動性。右側前額葉代表負面情緒,左側代表快樂情緒。抑郁癥的人右側前額葉發達,冥想的人會有更多快樂體驗。禪修里面叫做禪悅,積極心理學叫做積極情緒。
三、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叫做Mindfulness Meditation。正念簡單來說,就是“ 不加判斷地觀察當下的自己 ”。動作是 觀察? ,對象是 當下的自己 ,要求是 不加判斷? , 沒分別心 。聽上去簡單,做起來很難。
最簡單的是從觀呼吸開始:
呼氣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在呼氣,吸氣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在吸氣;
呼吸變大的時候,意識到自己呼吸變大;呼吸變小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呼吸變小;
……
如果走神了,就意識到自己走神了。然后不要批評,盡快拉回來就是。
讓呼吸綿長,一次呼吸15秒左右。
如果呼吸長不了怎么辦?意識到自己長不了,然后拉回來就是。
所有的邏輯就是一個——不加判斷地觀察當下的自己。不加判斷,所以沒有情緒。
進度:?一開始千萬不要長,每天一次,每次關注三次呼吸就夠了。時間最好是早上,如果能在同一個地方最好。你可以放在三件事的前面。當你習慣了每天做三次,并且開始覺得不太夠的時候,再逐漸把時間增加到2分鐘、5分鐘、10分鐘、20分鐘。一旦發現堅持不下來,就維持原來進度。
在有重大情緒來臨時,面臨重大挑戰前,可以做1分鐘正念冥想。
坐姿:?一開始不需要盤腿、也不需要什么專門的坐墊,找到一個硬點的椅子坐好,雙腳平放。背要立直,否則很容易睡過去。
輔助工具:?如果需要一些指導語或者背景音樂,也可以使用一些輔助的APP,比如Calm,Mindspace,或者關注“輕松冥想”等公號。
15-4 ?幸福雷達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認為, 幸福元素由五個構成: 積極情緒、投入、意義、成就和人際關系。這五個因素都是可測量的、也是獨立的,每個獨立項都能提高幸福度。生涯規劃師杜堅用這5個維度做了一個自我分析的工具,叫做“幸福雷達”。
讓我們一起做一個自我評估,問問自己下面3個問題——
哪個部分分數最高,哪個部分分數較低?
如果要提高一分,我現在能做點什么??你可以使用你的幸福卡片。
有沒有哪些行動是可以同時提高其中1到2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