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譯:
(紂王昏亂殘暴)微子便離開了他,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比干勸諫而被殺。孔子說:“殷商末年有三位仁人。”
殷商最后一個國君就是殷紂王,昏庸無道,隨便殺人。還發明了炮烙之刑,就是把人綁在銅柱上活活燙死。有很多殘暴的方法。
面對這么一個殘暴的君主,孔子說的這三位仁人,都是應對的辦法。
微子是紂王的哥哥,選擇離他遠去,不與這樣的人合作了。
箕子是紂王的叔父,選擇了裝瘋賣傻,成為奴隸,就是茍且偷生。就像寧王把唐伯虎拉來一起反叛,唐伯虎一想他贏不了,即使贏了他自己也是亂臣賊子,就裝瘋賣傻,然后寧王以為他真瘋了,就扔出去不管了。這也是不合作的一種辦法。
比干和紂王在朝堂上諫言,紂王問他你這些話是憑什么敢說出來,比干說憑一顆忠心。而紂王聽說忠義之心有七孔,你可敢挖出來讓朕看看。活活逼死比干,就這樣有了七竅玲瓏心的傳說。比干這是選擇與昏庸無道的紂王硬干了。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這就是孔子認為他們三人是仁人的原因。
2,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譯:
柳下惠做執法官員,多次被撤職。有人對他說:“您不可以離開魯國嗎?”他說:“正直地工作,到哪里去不被多次撤職呢?不正直地工作,為什么一定要離開祖國呢?”
柳下惠的認知就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去哪里都一樣。
焉往而不三黜:選擇環境,讓環境塑造自己。
不要忽視環境的影響力,好的環境催生善的行為,壞的環境誘發惡的意念。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古人早就意識到了。大家所熟知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就是在不遺余力地給孟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引導他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我們在自身努力的同時,有意識地給自己選擇一個好的環境,才會事半功倍。
推薦書籍? 《他人的力量》。
3,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譯:
齊景公(對別人)講到對待孔子的打算時說:“用魯君對待季氏的方式對待孔子,我做不到;我要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待遇來對待他。”不久,他又說道:“我老了,沒什么作為了。”于是孔子離開了齊國。
這段話并不是連在一起說的,中間隔了時間的。
齊景公經過思考覺得這個仁政實行起來太麻煩了,他又沒有勵精圖治的心,所以就算了。
齊景公有強大的軍隊,但死以后也沒人說他的好話,這是孔子對他的評價,其實也是表達了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