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
18.1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①微子:名啟,商紂王的同母兄弟。微子出生時,他母親還未被正式立為帝妻,紂是母親立為帝妻后所生,故紂得以繼承王位。
②箕(jī)子:紂王的叔父。紂王暴虐無道,箕子曾向他進諫,紂王不聽,箕子便假裝發瘋,被降為奴隸。
③比干:也是紂王的叔父。他竭力勸諫紂王,被紂王剖心而死。
微子離開了商紂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比干強諫被殺。孔子說:“殷朝有三位仁人!”
18.2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①士師:官名,主管刑罰。
②黜(chù):罷免不用。
柳下惠當典獄官,三次被罷免。有人說:“你不可以離開魯國嗎?”柳下惠說:“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會被多次罷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為什么一定要離開本國呢?”
18.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
①齊景公:齊國的國君。
②季氏:魯國的大夫,位居上卿。
③孟:指孟孔氏,魯國的大夫,位居下卿。
齊景公談到怎樣對待孔子時說:“像魯國國君對待季氏那樣對待孔子,那我做不到,只能用低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規格來對待他。”不久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就離開了齊國。
18.4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
①歸(kuì):通“饋”,贈送。
②季桓子:季孫斯,魯國的執政上卿。
齊國人贈送魯國一批歌女樂師,季桓子接受了,好幾天不上朝,孔子就離開了魯國。
18.5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①接輿:楚國的隱士。一說他姓接名輿,一說因他接孔子之車而歌,所以稱他接輿。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經過孔子的車子,說:“鳳凰啊,鳳凰啊!為什么道德如此衰微,過去的已經不能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那些從政的人危險呀!”
孔子下車,想要同他說話。接輿快走幾步避開了孔子,孔子沒能同他交談。
18.6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①長沮(jū)、桀(jié)溺(nì):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沮,中國姓氏, 稀有姓氏。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②津:渡囗。
③執輿:執轡(攬著韁繩)。本是子路的任務。因為子路下車去問渡囗,暫時由孔子代替。
④是知津矣:這話是認為孔子周游列國,應該熟悉道路。
⑤誰以易之:與誰去改變它呢?以,與。
⑥而:同“爾”,你,指子路。辟:通“避”。
⑦耰(yōu):播下種子后,用土覆蓋上,冉用耙將土弄平,使種子深人土里,鳥不能啄,這就叫耰。一作“耨(nòu)”。
⑧憮(wǔ)然:失意的樣子。
長沮和桀溺并肩耕地,孔子從他們那里經過,讓子路去打聽渡口在哪兒。
長沮說:“那個駕車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又問:“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兒。”
子路又向桀溺打聽,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子路回答說:“是的。”桀溺就說:“普天之下到處都像滔滔洪水一樣混亂,和誰去改變這種狀況呢?況且你與其跟從逃避壞人的人,還不如跟從逃避污濁塵世的人呢。”說完,還是不停地用土覆蓋播下去的種子。
子路回來告訴了孔子。孔子悵然若失地說:“人是不能和鳥獸合群共處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誰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們一起來改變它了。”
誦讀音頻請關注沉默國學經典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