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笑薇讀書”,每天帶你一起學習和成長。
“26歲那年我離婚了。之前很壓抑。
對方告訴我,女生25歲以后會不斷貶值,我應該感激有人愿意和我結婚。
對方告訴我,寫書沒什么了不起的,女生應該找份簡單的工作,打扮的漂漂亮亮,下班就回家帶孩子。
對方告訴我,老家已經很好,想出國上班,不是普通人能做的,我這樣的人更是不可能。”
這是上海作家嘉倩寫在新書《獨居冰島的一年》里的一段話。非常觸動我。
作為一個比她更普通的女生,雖囿于狹小天地,卻也時常思考著自己的生命究竟還有怎樣的可能?渴望探索更新鮮有趣的人生。
我想過去歐洲尋找文藝復興的靈魂,去一睹簡·奧斯汀曾生活的英國鄉間,去巴黎品味香奈兒的時尚與優雅,去希臘感受歷史的波瀾壯闊與大自然的浪漫唯美。
卻唯獨,從未想過去冰島。
畢竟,這實在是一個遙遠且很少被人提起的國度,對它的印象僅限于地理教科書上的介紹:一個缺乏物資、奇冷無比的苦寒之地。
那么一個魔都女孩,為什么要獨自去如此遙遠的冰島生活?
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如饑似渴地讀了3小時。讀完后又忽然覺得,這么好的書,真不該讀得太快,得細細品味才對。
在這本散文隨筆中,嘉倩描寫了在冰島的所見所聞,并用清新靈動的文字記錄了自己的生活日常,讀來鮮活有趣,而她面對逆境時灑脫與堅強更觸發了我對人生的思考:生活難免困頓失意,但依然要保持最樸素的生活,最遙遠的夢想。
所以,這注定是一本我會一讀再讀的書,在某個陽光溫暖的午后,或是某次長途旅行中,我會把它當做我的一個朋友,讓它陪伴在我身邊。
01.
去冰島始于一場人生的逃離,卻因此體驗生活本真
“來冰島工作是我‘溺水’時撞了大運,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雖然去冰島是嘉倩很早就有的一個夢想,但促使她去此地的契機,緣于現實的挫折:婚姻破裂、全職寫作失敗。
在申請到一份當地朝九晚五的工作之后,嘉倩一個人來到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租了一間35平的公寓,開始了在異鄉的獨居生活。
在書中,她這樣描述生活的地方:
“這座首都城市很小,沿主街從一端到另一端,二十分鐘就能逛完。”
地方小,人也少,又是異鄉人,生活自然也簡單清靜,這也正是嘉倩選擇冰島的原因。
每天下班后,就鉆回小房子里,讀書喝茶、自制吃食,倒也自得其樂,妙趣橫生。
“半夜三更突發奇想,想吃年糕,想吃到打滾兒,就從柜子里取出從亞洲超市淘來的糯米粉自己做。
為了吃那么一口,忙到天亮,白天頂著黑眼圈上班。”
讀著嘉倩的文字,想象她忙碌的身影和那布滿黑眼圈的眼睛,覺得可愛又有趣。
周末遇到天氣好,嘉倩也會去農莊體驗鄉村生活:
“早晨5點睜眼,再也睡不著,推開窗戶,像是拆開一包全新的空氣,冰冰涼,呼吸一口,掃去睡意,兩頭馴鹿在窗前田野上追逐奔跑。”
她寫冰島羊:
“這些放出去的羊,整個夏天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沒有天敵,徒步環島,渴了,飲冰川水;餓了,啖野生草莓;累了,在草地上酣睡。”
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因為疫情已經在家宅了兩個月的我,真恨不得馬上去冰島,哪怕是做一只冰島的羊,也是幸福自由的啊!
嘉倩寫冰島馬也很有趣,
“冰島馬的模樣有些卡通,身高1.5米,小小的個頭,搖滾歌星似的發型。”
只言片語,一只小巧又時尚的冰島馬形象瞬間躍然紙上。真的愛極了她的文字,連帶她筆下所描述的一切.....
寫冰島人的生活 :
“在冰島村莊,家家戶戶的窗邊都會放一個望遠鏡,大部分時候是出于八卦,看看鄰居在做什么。”
在嘉倩的描述下,一切都是那么新鮮有趣,而她的文字讀來又是如此愉悅和享受,仿佛調動了全身的感官。 讓人情不自禁地冰島心馳神往。
但冰島也有糟糕的時候,比如天氣就很惡劣,時常狂風大作,精心化好的妝容,出門分分鐘就花臉,索性素面朝天。
季節單一,最常穿的衣服就是各種毛衣,結果反而省去了換季買時新衣服的煩惱。
冰島沒有大城市的快節奏,也不必思考人生意義與夢想,活在當下,體驗生活本身就已經足夠快樂。但簡單不等于匱乏,相反,簡單也可以很深刻、很豐富。
正如嘉倩的描述:
“當我們談論候鳥的去向,觀察三文魚的蹤跡,喂兔子,不談論抽象的人生,好像也不賴。”
02.
在異國他鄉找到了自由,也享受著孤獨
“我租了一間不錯的公寓,下班后沒有壓力地寫作,做自己喜歡的飯菜,常常能接父母來一起冒險。
我擁有最大程度的自由,選擇我要的朋友,嘗試新的愛好。”
在冰島,嘉倩體會到了自由的美好。
那是一種遠離自己文化的舒服,一種遠離冰島文化的管轄,她卻因此找到了自己的節奏。照鏡子的時候,仿佛都能感覺到自己長得更像自己了。
但自由的另一面,是孤獨。
“哪怕每天安排得很滿,也始終逃不過和自己相處的時刻。這樣的生活要持續多久,又能夠持續多久?沒有答案。”
冰島人喜歡獨處勝過交際,加上沒有親朋好友,時間變得富余。但嘉倩對此很坦然,畢竟,生活原本就無十全十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既然喜歡自由,也要懂得享受和承受孤獨。
冰島的冬天,時常有暴風雪,沒法出門,就在屋里泡一杯茶,看書寫日記。
“對于寫作,對于閱讀,因為冰島冷清,我可以安靜地朝著作家的路一步步走下去。”
在猶如世界盡頭的冰島,嘉倩努力創作,也安心享受隔絕。
對于喜歡閱讀的人來說,其實獨處真的沒什么,因為只要有書的陪伴,就不會孤單。
正如英國作家珍妮特·溫特森在自傳《我要快樂,不必正常》中寫道:
“這些作家就是我的朋友。每一本書都是一封瓶中信。
那些偉大的作家不在遠方,他們就在阿克靈頓。”
更何況,我們還可以寫作。沒事做的時候,可以讀書,想說話的時候,就去寫作。熱愛閱讀寫作的人,會一直有事可做。
03.?
比起逃離,擁抱會讓人收獲更多
嘉倩如此享受在冰島的獨居生活,那么她是否會一直留在冰島呢?讀此書的時候,我禁不住好奇她最終的選擇。
對此,嘉倩在書里也做了回答。
“獨居,然后呢,現在我的回答是,回歸人群。”
一年后,嘉倩辭去了原先的工作,在雷克雅未克旅游局找到了一份新的職業,每天和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而且還找了一個冰島丈夫,她開始參與這個世界,也慷慨地讓另一個人參與自己的生活。
生而為人,我們都有一顆追逐自由和遠方的心,但卻無法做到無牽無掛,嘉倩可以生活在冰島,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父母的老去讓嘉倩意識到有世俗責任需要承擔,來這世上走一遭,她還有新的人生角色需要體驗。
雖曾被生活傷害得遍體鱗傷,但嘉倩并未被打垮,不甘心匆忙接受生活限定的她,通過主動選擇活出了真正的自己。
“總要為自己活那么幾年,或者能有這樣的一年,自由自在,像羽毛一樣孤單飄零,內心卻是安定平靜,足夠了。”
獨居冰島一年,嘉倩成長了,變得更堅強,也更透徹。
短暫逃離之后,她選擇回歸和重啟,并且相信:比起逃離,擁抱會讓她收獲更多。
“獨居的一年,我才知道,原來一個人在最絕望的時候,不是死掉,而是重新開始。”
“即使是個倒霉蛋,也要做一個永遠對明天充滿希望的倒霉蛋。”
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選擇熱愛生活,這是一種英雄主義,更是一個人骨子里的勇敢與堅強。也是閱讀此書給予我最大的啟發。
注:圖片來源于作者豆瓣,侵刪。
作者:笑薇,早起踐行者,拆書幫一級拆書家,一對一寫作教練。微信公眾號:笑薇讀書。
更多文章:
想靠寫書評賺錢?這6種讀書筆記法,建議你至少要掌握一種 - 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