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當你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會發現它和您的期待非常不一樣:既不傳授具體的親子知識,也不講解詳細的親子技巧。當然,它和您讀多的眾多的書籍也完全不同。但它能從根本上讓你和孩子做出改變,其方法簡單而直接:堅持每天記錄90天——而先不要管寫了些什么,也不要管到底寫得是好是壞、是對是錯。這就是
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我既不是教育工作者,也不是親子關系專家。我只是一個普通醫科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生,平時喜歡心理學,盡管我畢業于醫學院,但我并沒有做過一天醫生,更沒有任何想做針對孩子的心理咨詢的打算。因此,對于孩子問題的處理,并非我之所長也不是我之所愿,研究生階段像很多同學一樣由家教做起,初衷是補貼日用,但是隨著學生的增多和自己對教育研究的深入,被眾多父母的需求所裹挾,我的關注點開始在孩子問題上聚焦,我很快就發現,在所謂的孩子問題的背后,都或明或暗地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親子關系問題。于是,我把工作重心傾向于親子關系——當然是那些不健康甚至是病態的親子關系。問題在于,許許多多的父母們,在他們看來,孩子的問題根源于孩子,需要治療的也只能是孩子。做父母的,都是為尋求解決孩子問題的具體方法而來——
“到底該怎么辦啊!”
面對前來求助的父母,我不是老師,我感覺身上肩負的不是“傳道、授業、解惑”重任,也就不能直接回答諸如“該怎么辦”這樣的“問題”(Question),而是對求助者“從幫協助”,發現并解決問題背后的“問題”(Problem),進而達到“助人自助”、自我成長的目的。因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調動求助者的積極性,通過啟發、引導、支持、鼓勵,克服阻礙其成長的因素,實現雙方商定好的目標。
父母是親子問題的源頭
我曾經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辦法,試圖讓求助的父母止住驚慌的步伐,實現對問題本身的回歸。
在這個世界上,孩子不可能獨立存在,因為孩子不可能離開父母(或其撫養人)而獨立生存——看到孩子也就找到了父母,看到什么樣的孩子,也就看到了什么樣的父母。父母就是孩子成長的背景和底色,孩子的一生可能會因父母的作為而改變甚至被決定。也就是說,我所要研究的不是孩子,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父母——因為父母是教育的主體——為了孩子,父母須做出改變。
要解決親子問題,先要找到問題的源頭——父母,先解決父母的問題。
寫觀察日記能解決親子問題
而我也將從今天開始,每天都將聊天的內容整理后發到簡書,三個月的時間,讓我們一起開始改變
寫日記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必須時刻提醒家長也要提醒自己別被自己的熱情蒙蔽,從而低估了這個過程的困難。因為我知道,熱情不能替代認知,短暫的熱情和持久的堅信是兩回事;熱情可以啟動行為,但堅持恰恰在熱情消退后才能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