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批評”這個字拆開來看很恐怖的,“一個人手拿兩把匕首”,他雖然盡量想使語氣“平和”,但是依然掩不住對你的傷害。
批評者心中都是有一條標準的,這條標準還常隨著感情親疏遠近關系被適當拔高,即如果他想批評你,你永遠離他標準差那么一截,他永遠不會讓你夠著他的標準。這個標準常會成為抑制被批評者成長的“罩”。
心理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跳蚤放到一只玻璃罩中,罩口不遮起來,跳蚤能輕意地跳出,把阻擋跳蚤起跳擋板逐漸放低,放到他跳躍高度三分之一處,停留一段時間,再取下擋板,從此跳蚤再也不會跳出瓶口,并且每次跳到最后抽離擋板高度地方,跳蚤就落下了。
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強大的,批評者設置的標準會嚴重挫傷受批評者心態,甚至給他的暗示就是讓你一直處于失敗之中。
有“當代孟母”之稱的李善珍曾經救助過一個心理瀕臨崩潰學生馬可。她本是一位智商超常孩子,就是因為從幼兒園到高二都是處于家長和老師批評之下成長的,成績一塌糊涂,心理極度悲觀。馬可父母把孩子帶到李善珍跟前,雙膝跪地求李老師救救孩子。
馬可在李老師疏導之下,這個疏導,李老師說就是當孩子完成一項學習任務給予恰當的肯定。僅用了一年時間,孩子學完了所有落下課程,當年就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大學。
教育界常有一句話,聰明孩子是表揚出來的,問題孩子都是批評出來。批評是設置上限,讓你“跳一跳”,即使蹦起來也夠不著,長此以往,積極性受到挫傷,使他處于失敗的灰色陰影之中,沒有比令人看不到希望的批評對人更具殺傷力的。而表揚恰是以取得的成績為底線,讓他以優秀為起點,去追求更加優秀的高度。
批評錯了,有可能害人一生。
即使表揚錯了,學生心理也是美滋滋的,他會認為那是老師對自己的期望。這是一種心積極的心理暗示,也許下次就能夠實現。老師、家長表揚轉化為學生內在動力,當一個學生有了成長的動力時,他就會像一臺裝有強勁馬達的跑車,無須別人催促,他自會奮進。
2
一天,一行教育專家來到美國某中學,找到了校長,給校長提供了一份名單,名單上被彩筆圈出部分學生名單,專家對校長說:
這些學生我們經過評估,覺得他們都是可造之材,懇請學校予以配合,做好教育。
校長看了那份名單,傻眼了。名單上面有優秀學生,但也不乏調皮搗蛋學生,有些學生的確聰慧穎悟,但有些學生連基本的課程都難以學好。
這是一項長達30年的跟蹤調查。30年后,那些當初被圈定名單中的學生,他們成人之后有更積極的心態融入社會,面對失敗也能保持良好心態,而且對社會貢獻度、個人幸福感都遠遠高于對比樣本。
心理學家借用古希臘神話中青年皮格馬林翁面對海邊一塊石頭滿含期待最后化為妻子的故事,把這項實驗叫做“皮格馬林翁效應”,即積極心理暗示效應。
表揚無疑就是這樣一種積極心理暗示,它能夠激發學生內心對獲取成功 體驗。批評只會令他更加沮喪,破罐子破摔,直至碎滅為止。
表揚是上帝借你之口讓你轉贈給別人的禮物,有人卻吝嗇地把它據為己有。
女兒從美國旅游回來之后,告訴我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國人特別愛表揚人、特別會表揚人。他們表揚人時充滿著真誠,讓人聽了如沐春風。
我們習慣批評,羞于表揚。某位領導一開會就說,成績不說不會跑,但問題不指出那就會成為大麻煩。話沒有錯,因此他部門每天問題迭出,問題是批評的借口,公司員工見他都繞道走,最后他成了公司的問題,只有高層出手,把他當一個問題給解決了。
3
君賢臣直,李世民和魏征堪稱典范。魏征給李世民上奏《諫太宗十思疏》,說白了,就是一個臣子批評他領導在很些方面做的過火了,請他三思。
唐太宗命人把這份“十思疏”命人寫在身后屏風上面,每天面壁,對待臣子這番批評反思自己過失。
我想李世民內心雖然為了大唐王朝長治久安,有些建議的確令他惕然心驚,但是一個君王面對臣子如此赤裸裸批評,內心也不會沒有怨恨的。
魏征生前,李世民就多次想殺了魏征。一次李世民退朝回來,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殺了這鄉巴佬。
長孫皇后問明原由,著鳳冠霞帔向皇帝道謝,說了一番君明臣直等深明大義的話,救了魏征一命,李世民對魏征心生怨懟可見一斑。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親往吊唁,說了一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朕失了魏征,從此有誰匡寡人之過。
李世民的話給人一個錯覺,他是愛聽別人批評的。可是后來因為一點莫許有證據,所有積怨來個總暴發,不僅毀了與魏征兒子聯姻婚約,還褫奪魏征所有封贈,這樣還不解氣,最后把魏征從墳里扒出,暴尸荒野。一段君賢臣直的佳話就此打住。
4
有些人不能理解人性本惡和世風危險的實質,依憑著血勇之氣,好呈口舌之快,冒充正義之士,口出批評之語,最終反被人傷。亦或模仿一些生活中橋段重新上演一遍,本想博得個蠅頭之利,最終邯鄲學步,落個東施笑顰。
新東方俞敏洪一次巡視教室,聽到一位新人在教室上課之余批評俞敏洪不懂管理,只配打掃廁所。課后俞敏洪把那位老師找到辦公室,讓他談一談,他管理哪里不足,本想找個借口把他開了,哪知那位青年才俊毫不畏懼,把個中弊端一一道來,并指出如何解決。俞敏洪只有大度一把,沒有解聘他,把他安排到招生辦,招生辦是個薄弱部門,既是對他考驗,也準備隨時讓他卷鋪蓋走人。據說招生辦在他帶領下,搞得風生水氣,很成氣候,俞敏洪只好一笑泯恩仇,是否會秋后算賬,那只能等以后再看了。
之前我有一位朋友講了他一親戚在喝酒時背后批評他領導,最后這話人添油加醋傳到領導耳中,他被領導找去談話,后來迫于壓力,那位員工最終選擇了離職。
批評無論是背后,還是當面,它都是一味苦藥,甚或毒藥,它沒有什么療效。尤其是學校里,孩子做了錯事,聰明的老師都是把它化成對孩子期望,而不是批評。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次在校園里看到一個孩子折了校園里一株花,他沒有把破壞學校花草的大帽子扣在犯錯孩子身上,而是告訴孩子,你折了花朵,花朵也會疼,你把花折了下來,只有你一人能夠欣賞了,別人就聞不到花的香味。
表揚是批評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它帶給人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拉近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距離,很容易實現教育的目的。批評直截了當,的確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震懾作用。現在學校教育基本上都是批評教育,甚至都是恐嚇教育,讓學生從小就在一種灰色生態中成長,孩子乖戾、叛逆也就不足為怪了。
沒有人喜歡聽你的批評,他有時候裝出來喜歡的樣子,也只是迫于某種形勢;欲批評人者只需要轉換下角度,因為良藥包一層糖衣并不會影響它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