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女兒特別喜歡1歲半還不會說話弟弟的哼哼表達方式,每一次在弟弟著急想要什么的時候,都會下意識模仿。
開車帶兩個小家伙的路上,正巧遇到堵車,恰逢女兒再一次學弟弟哼哼的表達方式,心煩意亂的我冷不丁丟出一句,“你會不會說話?”
這句話嚇了我自己一跳。
本來是一個關于大孩子模仿小孩子的行為問題被我上升到能力問題,如果我再補上出鏡率最高的“你不是一個好孩子”,就徑直上升到身份問題。
我作為大人,最擅長在遇到孩子給我的育兒挑戰面前,動輒就上綱上線到“能力”和“身份”層面上去。
你再這樣,姥姥就不喜歡你了。
真是一個膽小鬼!
你不會自己吃飯,還是媽媽來喂你吧!
我們以為很了解孩子的行為,于是很自然上升到能力和身份進行評判。
而在能力和身份上對人否定,又如何指望人的感覺好?人的感覺不好,又如何做得好、行為好?
既然我說這句話,無法促使女兒的行為好,那么我為什么還要說呢?
逞一時我的口舌之快。
那么為什么我下意識不假思索就能冒出來這樣的話呢?
潛意識積累的輸入,在不經意中走漏的過往。
既然如此否定一個人身份和能力的話會如此一代一代傳遞,那么什么是我們這一代需要傳承的?什么是不希望傳遞的?
傳遞正能量的語言、非暴力的語言、鼓勵的語言,沒有經過刻意反復的練習是擺脫不了強大的“你會不會說話”說不清道不明的習慣性束縛。
“請用語言表達!”
“想想你說什么,才能讓媽媽明白?”
“你想表達什么?”
同樣的場景,用以上三句話來回應女兒,我不太確定她一定會停止哼唧,但至少我在傳遞是正能量、孤立和非暴力的和平溝通氛圍。
女兒在我放出那一個“你還會不會說話”的冷箭后,并沒有說什么。
而我卻早已在這句話的司空見怪背后暗暗有了一個決定,減少負能量的語言和行為,不為了吵架而說話,不為了較勁而合作,不為了圖一時之快而傷眾人之心。
行為暴力的傷口終究可以愈合,但語言暴力的痕跡掩蓋不住的存留,而越是至親至愛,越無法抵抗粗暴溝通對于高效產能的誘惑。
人家孩子可以,你為什么不可以?
人家老公就行,你為什么不行?
人家都這樣做,你不做也得做!
盡管我堂而皇之告訴自己,我是請求呀,不是命令你呀,可當對方拒絕,我們忍不住抱怨的時候,我們已經分明擺脫不開命令的頤指氣使和特權的暴力鎮壓。
語言不是被情緒綁架的利器,而是從我岸到你岸的船與橋。
作者:邢子凱。一雙兒女的媽媽,千萬閱讀量育兒名博博主,米來未來心早教創辦人。禁止轉載、侵權必究,約稿請聯系rubyxi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