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劉娜? ? 本文系原創投稿,轉載請簡信
說話是一門藝術。孩兒的話于心無欺,成年后的言語有了更多思考。——社長說
這話問得好生奇怪。問這話,一般設定的場景該是這樣:誰家的孩子一歲左右了,親朋好友來了,詢問一番:這孩子,學會說話了嗎?然后孩子的父母便會自豪地對孩子說:寶貝,叫大大叫阿姨叫姐姐,如此這般,以證實孩子學會說話了。其實孩子的父母在這里要證明的有兩點,一是孩子的發音、聽力器官沒什么毛病,不是聾啞孩子;更進一步家長是想說明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大,是“聰明”的。我們要說的當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其實在社會學中的“學習”,我們多數時候更愿意把它解讀為“社會化”。可是社會化過程中,學“說話”光是模仿是不行的。中國有句老話說:教的曲唱不得。而羅曼.羅蘭說: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訴別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訴別人的,有些事情是沒辦法告訴別人的,而有些事情,即使告訴了別人,你也會馬上后悔的。
社會化是一個過程,而語言是一種符號,一種工具,而且是一種必需的工具,它是最能夠表達我們的心理的內在,使我們與這個社會聯結在一起的工具。我們可以通過語言(當然,我們在這里所講的語言不僅包括口頭語言而且也包括書面語言甚至肢體語言還有其他一些表達方式)向別人表達個體心中的愿意和需求從而獲取這個社會中他人的配合。而語言工具的運用是有技巧的,因而便有了羅曼·羅蘭的上面的那句名言。下面讓我們從心理學角度看看大師們是如何解釋這種現象的,或者說羅曼·羅蘭的這句名言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哪些社會心理現象。
1 ?戈夫曼——印象整飾
社會心理學家戈夫曼(E.Goffman)采用戲劇分析的方法,從印象管理的角度來揭示社會互動的特點。他的理論主要研究人們運用哪些技巧來在別人心目中創造形象,所以又稱“印象管理理論”或“印象整飾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互動中的一方總想控制對方的行為,使對方通過對自己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計劃的行為反應。語言是印象管理工作運用的工具或技巧之一。
羅曼·羅蘭的上面的那句名言告訴我們如何通過語言工具的控制來表達我們的內心,控制設定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所以,有些事情我們不能告訴別人,因為這些事情一旦告訴別人可能會不利于我們在別人心中的形象,別人的反應可能會不符合自己的計劃;有些事情不必告訴別人,是因為這些事情可能與我們在別人眼中的印象并無多大關系,或與別人的反應并不相關;有些事情沒辦法告訴別人,是因為我們無法運用語言甚至其他一些技術來合適準確并能達到預期目的地表達出來;而有些事情,即使告訴了別人也會馬上后悔,是因為我們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在別人心中的與自身期望形象設計或者表達的意思并不清楚從而使別人的理解出現偏差而未做出符合自己計劃甚至做出與自己計劃相反的反應。
2 ?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庫利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們總是在想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觀念。“一個人對于自我有了某種明確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種想法——涌現在自己心中,一個人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思想的、別人對于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這種類型的“社會我”可以稱作“反射的自我”或“鏡中我”。
庫利提出“鏡中我”的概念,是為了強調個人與社會之間是有機的、穩定的聯系。他認為問題不在于承認個人或社會哪一個處在優勢,而是要考慮個人如何存在于群體之中,以及群體如何存在于個人之中。與他的群體論相一致,他假定:“一個單獨的個體是未曾經驗過的抽象; 同樣,一個社會,當被視為與個體分離的事物時也是如此。真實的是,人的生活可以從個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從社會的,即總的方面去考察。”他的這種認識與極端原子論的個人主義相對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滲透作為社會研究的特征。
前面我們也說過,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中,要以“人”之面目存在于社會之中,必須通過種種學習進行“社會化”、習得這個社會中的種種并且自謂或他謂“合適”。因而,“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訴別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訴別人的,有些事情是沒辦法告訴別人的,而有些事情,即使告訴了別人,你也會馬上后悔的。”
正是通過這些事情的表達或不表達、能否表達、表達地合適與否的判斷把他人的對自我行為意念的表達的評介當成一面鏡子,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和舉止,來使自身與他人、社會聯結在一些。
3 ?認知相符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W.J.麥克蓋爾首先提出的認知相符概念。它最初的含義相對較狹隘。W.J.麥克蓋爾通過試驗發現人具有自動維護自己理性面貌的傾向,他把這稱之為“認知相符”。最初這個概念被W.J.麥克蓋爾局限在人信念活動中,僅將其看作人改變信念、態度的原因,并指出,要使人改變一種觀念,不必給他從外部施加影響,只要通過某種方式暗示他的觀點或態度與他的其他觀點或行為有矛盾,他就會從內部自發地調整自己原來的觀點,以使其與正常的邏輯關系相符。
后來,“認知相符”于20世紀50年代末被發展成一種闡釋人心理的內部動機狀態對其心理活動和外部行為的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它試圖以人的出發點,理解隱含在個體的社會心理活動背后的動機狀態。這種理論的前提是人一般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合乎邏輯的,因此,在社會生活中,他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外證明這一點。他通過將自己的內部狀態與外部行為保持一致,避免邏輯矛盾來維護自己的理性的形象。這里所說的“一致”、“避免邏輯矛盾”的過程是發生在心理意義的層次上,而不是在客觀現實的層次上。它又稱之為“一致性理論”,探討和預測人在接受了對有關事物的新的信息后會調整原有態度的社會心理學理論。
而唐納德·布羅德本特所指出的認知的訊息處理模式——一種以心智處理來思考與推理的模式。思考與推理在人類大腦中的運作便像電腦程序在電腦里運作相似。認知心理學理論時常談到輸入、表征、計算或處理,以及輸出。
如此,把一些信息輸入到大腦,然后,通過人的心智處理來思考與推理再輸出之后,“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訴別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訴別人的,有些事情是沒辦法告訴別人的,而有些事情,即使告訴了別人,你也會馬上后悔的。”說明人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經過理性的判斷分析,“有些事情不能告訴別人”;又為了合乎邏輯,“有些事情是不必要告訴別人”;當內部動機無法表達時,“有些事情又是沒辦法告訴別人的”;而內部狀態與外部行為難以保持一致時,“有些事情即使告訴了別人,你也會馬上后悔的。”
最后,弱弱地問一問:你能分辨出哪些事情是可以告訴別人,哪些事情是不能告訴別人的么?你知道哪些事情是需要告訴別人哪些事情是不必告訴別人的么?你能夠有辦法把你想告訴別人的表達出來么?你知道你把事情告訴別人后,如何不后悔么?總之,你學會“說話”了么?口頭的、書面的、肢體的還有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