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心情決定事情》19
淡化和消除煩惱的秘訣
1.比較的觀點。在遭受不幸或者是受到傷害的時候,要善于做出比較,看一看那些比自己還慘的人,或者是想一想更壞的結果,這樣心理就會有許多安慰,煩惱自然而然就不見了。
2.時間的觀點。俗話說時間是最好的淡忘器,世界上也只有時間能讓人忘記一件事情或者是一個人,那么為什么不把這種時間的觀點帶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呢,比如說在一次評比中,你不幸落選,心理一定非常難過,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想像在一個月甚至是半年以后,誰還記得這件事情呢,既然這樣,為什么不提前擁有這種平靜呢?
3.現實的觀點。這是一種非常管用的觀點,說的就是接受現實的方法,在你無法不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最好能勇敢地去面對,坦然地去面對,而不是去躲避,也不是去放棄。
4.換位的觀點。這是當煩惱出自人與人之間的時候特別管用的方法,因為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想法都是不同的,都會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去考慮,因此這個時候往往很容易出現分歧,如果我們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重新考慮這些事情,就會發現,事情其實很好解決。煩惱也就不復存在了。
給暴怒降溫的處方(1)
一個人要想做自己情感的統治者,并不是十分容易的。特別是在一個人暴怒的時候,往往是任情緒發展的,誰也控制不了這種發泄,除了他自己。我們都知道一個不急不躁、不怨天尤人、不輕易發怒的人是能受到大家尊敬和愛戴的人。并且這類人比那些情緒波動頻繁的人更會解決問題,更能應付各種各樣的困難。誰也都想成為這樣一類人。可是誰又能真正地做到完全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真正地找出自己經常暴怒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案呢?
沒有,幾乎沒有人能真正地做到這一點。世界上還是容易暴怒的人居多,因此事情還是不能得到完美解決的居多。
其實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并且能堅持不懈,就能成為一個人人愛戴尊敬的人。
首先就是要善于沉著冷靜。
沉著冷靜需要慢慢培養。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需要花點時間和耐心的。因為性格的力量包含兩個方面:抑止激情的力量和自制的力量。而這兩個力量的存在是有條件和要求的。那就是強烈的情感和對情感的堅定掌控。也就是這個情感的掌控,讓很多人覺得非常頭疼。很多人因為這個掌控能力很差,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根本就不能掌控自己的感情,或者說是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感,而最終使得自己成為一個情感泛濫的人。
比如說你的一個朋友背叛了你,你當然非常生氣,畢竟有人曾經說過:敵人(對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最親密的朋友有朝一日成了你的對手或者是敵人。因為他曾經對你是知根知底的,你下一步要做什么,他早就知道了。這個時候,你在心底的欲望肯定是把這個背叛你的人給揪出來狠狠地打一頓,然后再問他到底是為什么要這樣做,可是我們不能這樣做,因為這樣卑賤的人根本就不值得我們這樣興師動眾。你可以在心里狠狠地罵他幾句,但你終究不能動手,如果你實在不能忍受這種欺騙,你可以找個沙袋把這種情緒給發泄出來,千萬不要憋在心里,因為那樣對身體不好。
還有一點就是在你最不能冷靜的時候,想想其他的事情,比如說你最高興的事情,或者說是你一個好的計劃和一個好的打算,這樣你的心理就會趨向于平衡,暴怒甚至是出手的機會就會大大的減少,留給對方一個優雅的形象,讓他知道他背叛你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因為你根本就沒有把他放在眼里。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脾氣暴躁的人闖進了惠靈頓公爵的房間,并對惠靈頓公爵說:“我叫亞玻倫,有人派我來刺殺你。”
公爵說:“刺殺我,真奇怪”。
刺客又把話給重復了一遍:“我叫亞玻倫,有人派我來刺殺你。”
?“一定要在今天嗎?”“那他們倒沒告訴我在哪一天或者是什么時候,但我必須完成我的任務”。
公爵說:“那我現在很不方便,我很忙,我有很多信要寫,你下次再來吧,我等著你”。說完公爵繼續寫他的信。他的這種嚴厲和從容大度而又鎮靜的心態使人大吃一驚,刺客走了出去,再也沒有回來過。
試想如果公爵采取的是一種暴怒的態度,那他必死無疑,也正是他的這種沉著冷靜的心態保住了他的性命。
其次是自制——另一項難得的美德。
曾經有個心理學家曾對美國各監獄的16萬名成年犯人作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非常驚人:這些不幸的男女犯人,之所以淪落到監獄中,90%的人都是因為缺乏必要的自制,因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最終觸犯了法律。
只要一個人擁有了自制能力,就是一個極為“平衡”的人。他身上的熱忱和自制必須要相對平衡。缺乏必要的自制是一種很可怕的行為,特別是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這種行為會像病毒一樣很快地傳播開來,并迅速地在別人身上感染,最后大家都失去了這種自制力,世界就會亂成一鍋粥。
當然這種自制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出來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社會經驗的,因此我們不能強求一個人在一夜之間從一個脾氣暴躁的人變成像綿羊一樣溫順。不過在我們培養出完美的自制習慣之前,我們可以看看“報復”的法則。
給暴怒降溫的處方(2)
要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講的“報復”并不是想人們心中所想的那種“復仇”,甚至是尋求“報復”。而是相反的“回報”,或者是“對方給我什么,我就報答什么”。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兩個小男孩在一起玩耍起了沖突,一個小男孩伸手打了另一個小男孩一巴掌。當然另一 個小男孩也不是吃素的,也會伸手還那個小男孩一巴掌,甚至比自己受的還要重。
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一個人在別人面前說了第三者的壞話,一不小心這個壞話就傳到了第三者的耳朵里,那么第三者就會以同樣的壞話來回應,甚至說的比第一個人說的還要難聽十倍。
還有一種是真正的回報,比如說某個人在某個時候幫了你的一個小忙,所以在這個人也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就會義無返顧地去回報這個人,甚至你回報的要比他給你的要多的多。這就是一種“義氣”形式的東西。
而如果大家都能控制住那些“冤冤相報”的“義氣”,發揚那些“知恩圖報”的“義氣”,那這個世界是不是會更加的美好?
俗話說和一個瘋子生氣的人自己也是個瘋子,如果你對一個瘋子都沒有自制能力,那就說明這個人的情商太低。他的情緒完全地掌握在別人的手里,別人要你生氣你就得生氣,而別人要你快樂你就得快樂,那這樣的生活還有什么意義可言?
因此自制對一個想要不被別人控制了情緒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都得擁有這種技能。這將在你以后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
給暴怒降溫的第三個方法就是學會情緒轉移。
一個人的情緒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不是從一開始生成就保持一種狀態不變的,而是可以轉移甚至是可以消失的。它就像一股水流,水溝的方向和形狀就決定了水流的方向和水體的形狀,因此人們要想控制的情緒,就要有一個好的“情緒溝”,把情緒引導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而不是相反。
在一輛擁擠的公交車上,一個看起來很不懂禮貌的人狠狠地踩了你的腳一下。并在你雪白的球鞋上留下了難看的痕跡。更為可惡的是,這個人連最基本的“對不起”都沒有說就匆匆下車。這個時候,你一定很生氣,不過你不能動怒。而要這么想“可能那個人確實有急事,只不過是不小心踩了我的腳一下。再說,我并沒有什么損失,鞋子臟了洗洗不就完了嗎”。
這么想的話,心里是不是會好受一些。相反,如果你在那個時候就破口大罵,不僅沒人理會你,還嚴重的影響了你的個人形象。
因此學會情緒轉向是必要的,特別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心情浮躁”的年代,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轉向自己的情緒,那每個人都會是心平氣和的,也就真正做到了社會的和諧和溫馨。
第四個方法就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說到控制情緒人們都會萌發一個這樣的疑問,到底怎么樣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答案很簡單:
在你悲觀時,你可以大聲地唱歌,用歌唱的聲音來驅趕你的這種悲觀。
在你痛苦時,你可以無緣無故地張口大笑,即便不是你真地想笑,那也會讓你的心情頓時好起來很多。
在你恐懼時,你可以讓自己運動起來,就像要打倒一切地那樣運動,身體部位的伸展以及收縮會讓你慢慢地忘記你曾經的恐懼。
在你自卑時,你可以給自己梳理頭發,換上一件比較鮮艷的衣服,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你自己已經是容光煥發了,也就根本沒有理由再自卑了。
在你感到不安時,你可以提高說話的嗓音,或者就是起來走兩圈,特別是在陌生人面前,你可以起來倒杯水,這樣你就能很快恢復平靜。
記住:一個弱者只能任他的思維來控制他的行動,而一個強者能讓行動來控制思維。當你出現某種情緒太強烈時,用相反的情緒來抵抗它。
四個步驟控制急躁情緒
給暴怒降溫的處方(3)
1.加強耐性和韌勁的訓練。急躁往往是一種個性的副產品。要消除急躁,就得從稍微改變自己的個性開始。比如說多參加一些需要耐性和韌勁的運動,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個性有了進一步的改變。
2.增強自己做事的計劃性。急躁的人最害怕的就是做事沒有計劃性,上來就是一陣亂搞,到最后弄得不好收場。因此,這類人在做事前要多花點時間來做一個比較完美的計劃,在
行事時嚴格按照自己的計劃來,不快也不慢,以免亂中出錯。
3.做事時多做自我暗示。這類人可以在做事的時候多多地提醒自己要冷靜,要沉著,特別是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再去解決問題。
4.善始善終。這類人做事情會經常性的虎頭蛇尾,轟轟烈烈地開始,草草地收場,特別是一些需要耐心的事情,做到一半,這類人往往就會撒手不做。因此這類人要時時記住千萬不要前功盡棄,要善始善終。
換個角度試試看(1)
從前,有一個老太太,整天哭哭啼啼。有一位先生看到后問她:“老人家為何整天哭泣啊?”老太太說:“我有兩個女兒,都靠做小買賣為生,大女兒賣布鞋,小女兒賣雨傘。因為雨天無人買鞋,晴天無人買傘,這老天非晴即雨,怎不叫我無時不擔憂,無日不落淚啊?”
那位先生聞之大笑,說:“哈哈,老人家錯矣!雨天無人買鞋,有人正好買傘,晴天無人買傘,有人正好買鞋呀,換個角度看,你老人家每天都有一個女兒生意興隆,何不天天高興啊?”老太太聽后,破涕為笑。
一個簡單的故事卻包含了一個深奧的道理:同樣的一件事情換個角度去觀察和思考,會有不同的收獲。換一種角度看問題,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實際上,它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一個是換一種看問題的角度。也就是說不要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來看問題,而要跳出這個問題的核心,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理解并縱觀這個事件的發生始末。然后以冷靜的心態來分析為什么事情能發展到今天這個狀態,或者是說事情在何種情況下獲得了成功,然后是這個結果會不會持續很久,如果不能的話,它將要向哪個方向發展。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其實這個旁觀者并不一定是對方或者是局外人,也可以是自己,也更應該是自己,是這個當局者。
一個農夫家境貧寒,唯一有的東西就是一副碗筷,一張桌子一張床。生活過得雖然清貧卻是非常快樂,一個憂郁的富人來到他的門口,看到這個貧窮的農夫竟然活得很開心,非常不解,就問農夫:“你家里一無所有,你為什么這么開心啊?”
農夫笑著答道:“一無所有也就意味著一無所失!”
富人頓悟:自己正是因為擁有了太多而整天害怕失去,因此生活過得并不快樂。即便是再富有,心里仍然是一片空虛,心里的空虛迫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搜羅財產。這個富人受到啟發以后變賣了家里所有的財產,把它分給窮人,自己則在鄉下買了一塊地,過起了“一無所有”的生活,歡樂也從那時起充滿了他的生活。
還有一則故事:美國一個皮鞋公司派了兩個推銷員去同一個國家推銷自己的產品,到了目的地以后,兩個推銷員同時發現,這個國家的人根本就不穿鞋。于是他們同時向公司匯報情況。
第一個推銷員對老總說:這個國家的人民根本就不穿鞋,我們的產品在這里根本就打不開市場。老總聽完笑了笑,并沒有說什么。
另一個推銷員也向老總匯報了這個事情,不過他是這么說的:這個國家的人民都不穿鞋,看來我們的產品在這里大有市場,應該在這個國家迅速建立分公司。
后來第二個推銷員成了這個國家分公司的老總。
面對同一個問題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答案就截然不同。事情過后看看這兩個推銷員其實沒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就是看問題的角度。
其次是心理換位思考。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人與人之間之所以經常發生沖突,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的自私。我們往往在爭論中各抒己見,互不相讓,并因此有可能導致過激的言行而使人際關系惡化。而我們都知道人際關系惡化不僅有害于心理健康,更不利于個人的生存環境,根本就無快樂可言。
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就需要心理換位,也就是說試著站到對方立場上去思考。以對方的身份來思考自己提出的要求,這時你就會發現其實對方的觀點也不無道理,而自己的要求卻似乎有點過分。
比如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或者說我們正在經歷著這樣的事情:父母總是對我們提出各種各樣的過高要求,比如說學習上不僅要努力,還要沖刺考第一;好不容易上了專科卻發現,上面還有本科,于是專科學完了還要拿本科;好不容易本科畢業工作了,卻發現在工作上還得要出色,生活上要儉樸勤快,最好所有家務都能干……
換個角度試試看(2)
有時候心里真的有一肚子的火想要發泄,可是我們不能。這時候,我們就得換位思考了。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他們也是為我們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所共有的通病,假如有一天我們自己也做了父母,那么毫無疑問,我們肯定也會成為他們的翻版,也會對自己的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過高要求。想到這些,你的心里是不是好受了許多了,是不是開始變得珍惜起父母的這些嘮叨了呢。
還有一個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故事是說安徽桐城人張英在京做相國,老家府第鄰居吳家蓋房欲占張家隙地,而張家仗著張英的官職死活不讓,問題一時陷入了僵局。這時張家人寫信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張英,張英得知后立即批詩寄回,詩曰“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家人在看到張英的回信后,馬上讓給了吳家三尺地,而吳家聽說了這件事后,被張英的豁達和寬容所感動,也退讓三尺。
這個小故事不僅僅是告訴我們要懂得豁達和寬容,而且教育我們要懂得換位思考,張英正是替吳家人思考了以后,才發現吳家人的要求也很簡單,不僅合理也確實可行。而自己家人的要求卻有點過分,憑什么不讓吳家人蓋房子呢,僅僅因為自己是相國?
反過來,吳家最后在蓋房的時候也退讓了三尺,說明他們也替張家思考過了。一個堂堂的大相國能做出讓步,著實不容易,如果自己還霸占著六尺地,確實有點過分,于是主動退讓了三分。
試想一下,假如沒有這個換位思考,后果將會是什么樣?
人與人的感情都是相似的,正是因為這個相似我們才會爭地面紅耳赤。為的僅僅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問題發生后關鍵是我們以什么樣的角度去看待,這將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巧用“想像”
人生無常,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你被煩惱、憂傷、不安、緊張等不良情緒包圍時,不妨用“想像”化解。
想像天。想像蔚藍的天空,使人寧靜爽朗;想像藍天與草原,令人心曠神怡,舒適豪放;想像藍天中飄浮著的朵朵白云,有輕松安逸之感。
想像地。想像青山幽谷,使人神清氣爽;想像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使人心平氣和;想像桃紅柳綠,令人心悅神馳。
想像海。想像一望無際的大海,令人心胸開闊;想像大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鷗,令人舒展飄逸;想像在海濱漫步,令人輕松自如。
想像事。想像經歷過的喜事,欣喜之情油然而生;想像已取得的成就,令人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