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秋,開頭先給簡書網各位朋友說聲中秋快樂。說到中秋不知各位在外的子女都有沒有會家里好好看看自己的父母,甚至長期和自己分居兩地的子女?回去看看吧,別讓家人掃興。
就在今天早晨看到一則新聞,一對住在農村的老人,看臉似乎已經年逾八旬。他們知道中秋節快到了,又恰巧和國慶一起放八天假。他們一共六個子女,二子四女,可能之前跟老人說過要回家來(具體新聞上也沒說,我自行猜測一下而已),他們便早起做好了子女們最愛吃的辣椒醬,新聞上給出了磨辣椒醬的圖片,看上去是需要很大力量才能完成的。兩位老人更是費力,不知經歷了多少艱辛終于磨好了。可是磨好后,老人迫不及待地拿來電話給孩子們匯報。大兒子回不來、二女兒回不來、小兒子回不來,一連打了三個電話孩子們都回不來,老人有些不敢再打了。頓了頓,不甘心的老人又開始給其他孩子打電話,直到電話打完沒有一個孩子可以回來。老人的神情充滿了失望,想著想著竟抹起了眼淚。
看到末尾難免情到深處,因為自己的中秋已經在家中,與父母一起了,看到別人家里是這樣的情況,心中產生的感情也說不清是同情還是憐憫或是憤慨。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八月半的中秋,按照習俗來說是要家里每個人都回來,大家在一起進行一系列符合傳統的活動。雖然到了現代,傳統意識沒有這么強烈了,大家也都是小時候知道過這些節日要回去看望家人,但是長大之后總會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回家。可能是自己在外太忙,可能自己雖然不忙,但是并沒有想回去,覺得回家的人太多,不想湊熱鬧,甚至可能是有的子女根本就嫌棄已經風燭殘年的老父母,不愿見到他們。
在這則新聞當中,假如說他們事先并沒有和老人說過來或者不來,這對老人開始磨辣椒醬是人之常情。你竟然沒有說自己不回來,那么老人的傳統觀念比較重,思想比較陳舊,覺得到了節日你沒說不來,那就默認為是來的,完全可以理解。或者換一種角度說,你自己不回家事先都不打一個電話告知,而是要老人們自己打電話來一個一個詢問,真是沒有天理,他們的目中已經把那個培育他們的老父母刪去了嗎?
如果說他們事先已經答應了父母會回來,那么之后再出爾反爾更是無理之舉,不僅把自己的言而無信表現出來,更傷透了父母的心啊。從我們大中華文明當中,言而有信是最基本該做到的一點,不要你成就什么大功業,答應別人的做到總不是什么難事吧。可在我們現在社會來說,就是一件難事。答應了別人的,就算是下刀子都要去的,如果說真的是因為自己之前沒料到的原因的話,那也就只能罪減一等。如果你心里知道到時候可能會有什么情況,那就別那么快答應著,答應了,不能不做到。而且答應別人的人是主動的一方,不該是到了時間別人還來問你來不來,而是你該主動的在家里出現!更不要說新聞里的這幾個子女用的是那么冠冕堂皇的“忙”來應付這一切,我只想替這對老人說一聲“憑什么”?你的忙能換來什么?換來錢財?換來舒適?這和親情有任何可比性嗎?沒有!
又是一年中秋了,家里人可都等著你回去看看呢,沒有什么比這更重要的了,別掃了家人的興,別讓他們有無謂的動容。這就是所有你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