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我醞釀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但還是不敢輕易下筆。怕我的立場和角度不夠公正,引起許多誤解。但是,滬上十年,沉淀了一些思考,關于這個話題,還是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1
上海是一個特殊的文化存在。在中國地圖上,他的面積很小,但他的文化和經濟卻很強大。
2006年1月,那個飄著冷雨的清晨,我帶著女兒踏上了這塊土地,從此,便與上海結緣。
十年間,熟悉了滬上的日子,了解了上海的生活。但在內心深處,我仍舊是個外地人,還沒有真正融入上海文化中。
2
國人對上海人的印象,從貶義的角度講是小氣,精明,計較,虛榮,市儈,不厚道,?;^,難相處等等。
上海人真的如此嗎?我想這多半是外地人的感覺。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呢?那就得從上海獨特的文化存在來找原因了。
本人不是文化學者,無力拓展深層的文化成因,僅從自身的感受來談這個問題。
我覺得,上海文化的獨特性,首先就表現在語言上。上海話,把上海人和外地人嚴格地區分開來。講上海話的這群人,他們有共同語言,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生活方式。這樣,在上海這座城市,自然就把人分成了兩類,上海人和外地人。不講上海話的人,在上海人看來,即非我族類也。
記得剛剛來上海的時候,新教師培訓時,校長就和我們講,你們將來要在上海工作,就要了解上海文化,要聽懂上海話,這樣你們才能很好地工作生活。走過十年,這話還不時地回蕩在耳邊,感覺真的有道理。
剛來上海不久的一次體檢,輪到我的時候,醫生上來就和我說上海話,弄得我一臉茫然,醫生見我如此,便改用普通話說,檢查完,醫生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來上海多久了,要聽得懂上海話,不然在上海工作很不方便的。當時我還和醫生講,那你們應該講普通話的。醫生則笑了笑,沒說什么。
我來上海后,幾個姐姐先后來上海探親,游玩。她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上海話怎么這么難聽,像鳥語。我理解她們的心情,當初的我,也有一樣的感覺。這樣就在語言上把上海人和外地人嚴格區別開來了。
3
上海人講上海話,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怎么會引起這么大的反感呢?
問題不在于上海話本身,而是上海人講上海話的心態。上海這地方殖民歷史很長,開風氣之先,與洋人打交道的歷史悠久。十里洋場,什么新鮮玩藝都從這里傳布到別處。久之,這種殖民時代的烙印便被上海人拿來當成了優越感。表現這種優越,區分上海人與外地人的當然就是上海話了。
于是,上海人便把上海話講得超出了語言本身的意味,帶有深深的歧視性。
易中天先生在讀城記中說上海人“為什么不把別人放在眼里?因為上海人自認為是‘高等華人’,是全中國最優秀最高貴的人種。上海話,就是這個優秀高貴人種的標志,也是和‘低等華人’(外地人)劃清界限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只要有機會,他們就一定要說上海話,而且要大聲地、尖嗓門地、無休止地講。如果沒有這個機會,也要想辦法創造一個,就像暴發戶們一定要想辦法掏出‘大哥大’在眾人面前哇啦一頓以示牛氣一樣?!?/blockquote>4
除了語言,便是上海獨特的生活方式了,這是上海文化獨特性的最集中體現。這種生活方式,是由歷史的傳承和上海所處的地理方位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你若不在這城市沉淀下來,你是無法理解的。
剛來上海時,走在林立密集的居民樓群中,給我的感覺是壓抑逼仄的,習慣了東北的開闊和寬敞,看著這樣親密的樓距,很是壓抑。后來知道了,這是因為上海這地方寸土寸金,沒有辦法像東北那樣在用地上奢侈大方。漸漸地,習慣了這種樓宇間的親密。
除了親密外,見得最多的是家家戶戶的陽臺上都會支出曬衣服的架子,幾乎沒有例外。除了這曬衣架子特別,還有那獨特的曬衣方式,以致從曬衣方式上便能區分上海人和外地人。滬上人家,是把衣服用竹竿或能伸縮的鋼管穿起來曬。短褲之類的,則用那種盤狀架子夾起來,一個短褲要夾四個夾子,這樣短褲就成了圓筒形的了,不是偏的。這是上海獨有的曬衣方式,僅僅這一個曬衣法,便能折射出許多上海的味道。
齊齊哈爾人家,絕沒有這種曬法。開始我很不解,想解開這個疑團。后來知道了,上海這地方,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每年還有一個漫長的梅雨季,衣服被子等用品如果不曬好,那是要發霉的。齊齊哈爾那個風沙干躁的地方,衣服洗好后,隨便放哪兒都會干的。久之,便形成了兩地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圖片發自簡書App當然,生活方式的獨特性絕不僅僅是曬衣服這一點。
5
上海獨特的語言和生活方式的存在,造就了上海人獨特的文化心理和群體性格特點。這方面,外地人體會最深的就是排外。
上海人掛在嘴巴上最多的三個字便是外地人(貶義的便是鄉下人)。相對于外地人,許多上海人說話之前要加上“我們上?!睅讉€字。比如,“在我們上?!薄ⅰ拔覀兩虾2贿@樣說”等等……
話說一日中午,我們教工餐廳里,辦公室的一個同事打菜,一下子就忘記了“茭白”怎么說了,就指著說要那個菜。這時我們的工會主席很熱情地上前告訴那個同事,這個菜“在我們上?!苯小败住?。我的那個同事說,在我們山東也叫“茭白”。為這事我那同事一直耿耿于懷,就是因為我們工會主席說話前面加了“我們上?!睅讉€字。
我一同事講給我這么一件事,她家樓下一戶上海人家裝修屋子,有幾件舊家具準備扔掉,那天在樓梯上遇到了我的同事,就問她要不要那幾件舊家具。我同事很禮貌地說謝謝,不需要。心里的潛臺詞卻是,我們家扔的比你這好多了。
我的一個同學,來上海若干年,擁有高級工程師職稱。她說剛來的時候,她的同事問她,你們那里有超市嗎?那同學說,俺們那可是黑龍江第二大城市呀!上海人的這種盲目自大,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了。
我的一個上海親戚,那“大上海主義”更嚴重。路上見了闖紅燈的,他便說肯定是外地人。見了開土方車轉彎不減速的,也說肯定是外地人。聽到新聞里報道說某河浜里有兒童落水了,也說肯定是外地人。關于這方面,我們的爭論不斷,但始終誰也說服不了誰。
那日,我們又遇到一起。我說給你講個故事吧,是剛剛新聞里播的。說一個上海人在晚上潛入一家超市行竊,被警察當場抓獲。當時那上海人說“我是上海人你們為什么抓我?”你看看你們上海人,這是長期的優越性深入骨髓之后的愚昧,真真笑死人了。那親戚還是說了一大堆理由來為他的族類辯護,我真的沒心思聽了。
6
上海人的排外,是伴隨著自身的優越而來的。正如希特勒宣稱日爾曼人是優質人種一樣,上海人一向自認為是“高等華人”。
上海人的優越感,還表現在他們擁有上海戶口上。戶口本身沒什么,重要的是附著在上海戶口上的利益,那是外地人沒法企及的。許多外地的孩子,隨父母打工,在上海讀書,但由于沒有上海戶口,讀到初二,就得回家鄉。戶口上捆綁了高考,就業,醫保,社保等等諸多利益,這當然也成為了上海人優越感的源泉。
我因人才引進到上海,戶口自然是同時進來了,但我并沒有上海人這種優越。后來我觀察到,尤其是那些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上海人,沒有任何能夠拿出來曬的,便去曬戶口??吹竭@樣的上海人,真的感覺挺可憐,也很可笑。但即便這樣的上海人,還是自我感覺優越的,還是一口一個“外地人外地人”的叫著。
7
除了排外,便是計較。
我曾與那上海親戚探討過這個問題,他給我講了一些上海人所謂的“計較”形成的部分原因。他說上海這地方寸土寸金,人多資源少。比如當年上海普通人家,大多七八家共用一個廚房。如果七家共用,那就是七個爐具,七盞燈,七個水龍頭。空間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產權必須明晰,如果你多占了別人的空間,別人就沒法生存,同理別人占了你的地方,你也沒法生存了。這就是上海人“計較”的根源吧。
上海人善于在螺絲殼里做道場,我想也是被逼的。這種生活狀況,久之便滲透到了上海人的性格中。比如說上海人講究契約精神,東北人講究哥們義氣。東北人什么事一拍胸脯,包在我身上了,但真的出事了,他什么也包不了。上海人什么事不輕易答應,但答應了就會履行諾言。
易中天先生在《讀城記》中有這樣幾段描述:
事實上,對上海人的反感和討厭,幾乎可以說是長期性的和普遍性的。在遠離上海的貴州省施秉縣,旅行社的朋友一提起上海人,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一肚子笑話可說。有一個笑話是這樣說的:一次漂流前,導游交待大家,如果有貴重物品,務必交給護航員,以免丟失。然而一個上海人卻不肯。他把一疊鈔票含在嘴里就下了水。結果,漂到半路,船翻了,上海人大喊救命。其實,漂流中翻船是在所難免和有驚無險的,甚至還能增加漂流的樂趣。因此,不少人還會故意把船弄翻,然后和護航員一起哈哈大笑。這個大喊救命的上海人當然很快就重新回到了他的船上,只是他那一疊鈔票,也就被河水沖得無影無蹤。顯然,這個笑話并不“專屬”上海人,它完全可能發生在別的什么地方人身上。但不管是說的人,還是聽的人,大家都覺得只有說是上海人,才特別“像”。關于上海人的笑話真是五花八門數不勝數。比方說,“上海的男人喝醪糟都上臉”,或“上海的女人買牙膏都要磅一磅,看看是買大支的合算,還是買小支的合算”等等。在一個小品節目中,一個北方籍的妻子就這樣數落她的上海籍丈夫:“那么小一塊蛋糕,我睡覺前他就在吃,等我一覺睡醒來,他還在吃?!?/blockquote>我曾在超市結賬的柜臺前領略了兩個上海人吵架。為什么吵我也不清楚,吵的什么內容我也聽不明白。當時剛剛來上海,還聽不懂上海話。但單單從兩個女子吵的激烈程度上我判斷,下一步肯定要動手了。但是我判斷錯了,這兩個女人吵的不可謂不兇,但就是沒有動手。讓我這看熱鬧的有點失望,更重要的是不合我以往的判斷推理。后來我認真想了想這事,還不得不說是我錯了。矛盾激化到吵架的程度而沒有大打出手,控制在吵的范圍,應該說是文明的。但那吵的過程卻是讓外地人難過的,他們認為這也是計較的一種。
上海人的這所謂的計較,還表現在他們精打細算過生活上。這方面當然也有前面提到的舊時困難的影子,但這種傳承是應該給予肯定的。
在齊齊哈爾工作時,有個上海知青同事,她所有的衣服都是自己做,毛衣是自己織,衣服沒有超過200元的。還做得一手好菜。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來上海后,接觸到的上海人也都是善于精打細算的。當然,這個特點如果過了頭,便是摳門了。
我曾見到過水果攤上,幾個上海阿婆,圍著一個寫著降價標牌的大框,在那一個一個地挑櫻桃,半天也挑不了一小把,這情景,東北大媽是不屑的。
8
當然,上海人的優點也是有目共睹的。文明程度高,講秩序,有愛心,契約精神強等等。
曾有件事,我被一位上海阿姨感動。在地鐵上,一個外地的年輕男子隨地吐痰,阿姨上前制止,遭到那男子無禮反抗,但就是這樣,阿姨還是耐心給那男子講,這是上海,是文明的上海,你不能隨地吐痰。如果你沒有餐巾紙,我可以給你。阿姨還蹲下去把那男子吐在車廂里的痰擦掉。這個阿姨感動了所有人。但就在網上的評論中,我也看到了一條,說這阿姨為什么強調上海?看來,上海人外地人之間的鴻溝,真的很難填平。
9
那么,外地人又是怎樣的心態對待上海人呢?
其實這也很復雜。我的那個上海親戚有個精彩的總結,他說上海這地方,沒來的時候向往,來了之后覺得沒什么了不起,但真的離開了又覺得舍不得。錢鐘書先生將婚姻比做一座城堡,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上海也是一座城堡,只不過城里的人不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于是這城堡便很擁擠了,于是便有了上海人外地人的區別,于是便產生了這個剪不斷理還亂的話題。
10
上海人外地人,只要生活在這座城,就要為這座城市的繁榮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