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聊一聊“日月盈昃”這四個字。
昃是一個我們比較少用的字,讀zè。先來解釋一下這個字。
回到甲骨文創立之處,您會發現這個字的寫法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一個神話故事——后羿射日。
后羿是傳說中的一位神箭手。當時天上一共有十個太陽,人間被這十個太陽烤的顆粒無收、尸橫遍野。后羿為了拯救地球,用弓箭將天上的九個太陽都射了下來,只留下一個太陽給地球帶來陽光。
昃這個字就有太陽落山了的意思。
您再看看甲骨文。
在甲骨文中“昃”是左右結構的一個字,左邊是一個代表太陽的日,右邊是一柄像是弓箭一樣的東西。古人很浪漫,他們把太陽落山這樣的情況理解為太陽被弓箭射下去了。
這個字幾千年前就有了,是一個很古老的字,而且幾千年以來,字意也沒有發生過太大的改變,在今天它依舊表示的是太陽落山或即將落山這樣的一種狀態。
然后我們說說“盈”。
一個公司賺錢了叫做“盈利”。反過來的情況叫做“虧本”。
還有一個短語叫做“水漫自盈”。
盈的意思就是滿或者超過了滿的狀態,和咱們常用的“溢”是同義字。
不滿就是虧。
古人常用“盈”和“虧”這兩個字來形容月亮的圓和缺。每個月的十五號,那個狀態的月亮,圓圓的,就叫做“盈”。再過一兩天,月亮沒那么圓了,就叫做“虧”。
虧這個字也很有意思。民間傳說月食的發生是因為天上有一條狗,這條狗將月亮吞到了肚子里,所以我們就沒有月亮了。我們失去了月亮。這個心態和我們丟錢了的心態很相似,都叫做吃虧。這也是吃虧這個詞的來源。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日“、”月“。
“日“、”月“兩個字常被古人放在一塊說。周易里面說的太陽、太陰指的就是日和月。
我們今天知道太陽和月亮是地位完全不同的兩個星球。
太陽的地位要高,比我們的地球的地位要高。地球只能算作是太陽的子星球。
月亮的地位要低一些,比我們的地球的地位還要低。月亮只是地球的子星球。
按照倫理來計算的話,月亮是太陽的孫子星球。
這是我們今天的認識,但在古人眼中就完全不是這么一個狀態。
古人認為太陽和月亮的地位是平等的,它們是一對兄妹。太陽是哥哥,月亮是妹妹,它們的父母就是我們所說的天,至高無上的那個超級VIP。這位超級VIP將自己的一對子女安排在了我們的頭頂,給我們帶來光和熱。
我們知道太陽和月亮,大小不一樣,和地球之間的距離也不一樣,但是這些情況都必須借助儀器才能確定,用眼睛來看的話,太陽和月亮大小差不多,區別不過是一個上白班、一個上夜班。僅此而已。
列子還有一個很經典的小故事——《兩小兒辯日》——也是在說這個事情。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孔子到東方游學,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有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近,而到中午時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兒則認為太陽剛升起時離人遠,而到中午時離人近。
有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升起時大得像一個車蓋,到了中午時小得像一個盤盂,這不是遠小近大的道理嗎?”
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中午時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近熱遠涼的道理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定他們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這個問題連學識最淵博的孔子也沒辦法回答,所以您就可以知道了,古人是沒有意識到太陽和月亮之間的巨大差異的,在他們的心中,太陽和月亮就是兄妹倆,都是天的子女。
金庸小說里就有一個邪教,叫做日月神教。這可不是金庸先生杜撰的名字。日月神教后來改了名字叫做明教,明教后來出了一位大V,他的名字叫做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
從日月神教、明教、明朝這三個名字您聽出來了什么?對的,日、月崇拜。
”日、月這可是天神呀,等到老一輩的天神退休了,日、月就是我們新的天,是新的超級VIP,我們怎么可以不崇拜他們呢?“這就是古人真實的想法。
但即使是這樣有身份、有地位的天神,可是呢?太陽也有落山的時候,月亮也有不滿的時候,天神都要遵循這樣的自然規律,我們人又怎么可以不遵從呢?
所以說”日月盈昃“這四個字就是古時候的一句雞湯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