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商》是某天網易云推薦給我的一首古風歌曲,這首歌講了一個非常虐心的故事,我不講故事,對歌曲中出現的《千字文》倒是抱有濃厚的興趣,試著解讀一番,略有所得,愿與各位看官探討之。
中年傲血: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李傲血:日月盈昃,辰宿列張。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哎唷!你干嘛打我!
葉問水 :呆子,說了多少遍了,
是秋收冬藏,藏就是收藏起來的意思。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劇情就在這段對話之中起了頭,各位看官,你可知道那李傲血念的是什么?乃是古時候的一本流傳甚廣的識字讀本《千字文》也。
說起這《千字文》,倒是大有來頭。《千字文》這本書,出現于南朝時候,傳世已有千余年,甚至傳到了日本。它的作者,乃是南朝的大臣周興嗣。周興嗣為什么要寫這樣一本書呢,關心下一代嗎?并不是。那年頭兵荒馬亂的,誰有空關心那個。故事的展開是這樣的。
千字文梁敕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次韻。
好,故事講完了。大家鼓掌。
故事講完了呀!
真的,不騙你!
老哥,別沖動,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
梁:就是中國古代南朝時期的那個梁,當時的皇帝名字叫蕭衍。
敕:封建時代,皇帝給臣子的詔令。比如《紅樓夢》中第三回: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
員外:相對正員而說的。官有常員,于常員之外,以設置員外以備封建宮廷御用。
散騎侍郎:官名, 以士人任職,入則規諫過失,備皇帝顧問,出則騎馬散從。相當于皇帝的秘書或者顧問。
次:動詞,編次,編訂次序。
韻:和諧的聲音。
這么說大家應該理解了吧。就是說梁武帝下詔書要身為員外散騎侍郎的周興嗣把一千個字編個順序使其押韻,這就是《千字文》的由來。
我的故事講得很棒吧。
話說,梁武帝很喜歡王羲之的書法,為了教育子輩,也就是他的那些皇子們,于是叫人拓下王羲之碑文中的一千個字,不重復的一千個字,供皇子們學書用。這個想法好是好,但是有個毛病,拓下來的一千個不重復的字,字字孤立,零碎雜亂沒有次序,不好記憶,估計那些皇子們也不愛讀不愛看,學習來肯定費勁。那么問題來了,還要怎么才能讓皇子們學得更輕松一些呢?這梁武帝有些犯愁。
就是梁武帝抓耳撓腮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他打開了朋友圈,看到他的秘書周興嗣發了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他腦袋一拍,馬上就給周興嗣發了條微信,“老鐵,趕緊過來,我有要緊的事找你。”
周興嗣這個人,出生于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才學出眾。他運營的微信公眾號,不需要做標題黨,也不需要蹭熱點,更是不屑于寫段子,發雞湯,只要是他寫的文章一出來,那篇篇都是爆款,連皇帝都賞識,把他找來編寫史書。
話說,周興嗣當時正在看他公眾號文章下面的評論,正享受這一片又一片的贊賞。
“樓主太有才了。”
“老哥,穩!”
“66666666”
“表白周周。”
“周周我要給你生猴子”
突然,周興嗣的手機響了,一看,皇帝發了微信過來,趕緊點開,原來皇帝要他過去。周興嗣二話不說,趕緊就動身了。皇帝的話,誰敢不從。
梁武帝見了周興嗣,高興壞了。說:“老鐵啊,你文采真是棒棒噠。”
周興嗣一聽,樂了。“過獎,過獎。”不過,他是個明白人,皇帝才不會專門夸人呢,于是畢恭畢敬地問,“您找我來由什么事嗎?”
“小事,小事。那個,我這搞到了王羲之寫的一千個字,不帶重復的。你呀,幫我把這一千個字,編個順口溜,簡單吧。明天給我啊,我要拿來教我的那些熊孩子呢。”
周興嗣聽完,一口老血差點噴了出來。老哥,這是存心在搞我啊。
試想一下,一千個字,亂七八糟毫無邏輯的一千個字,這要進行排列組合,那可是有1000!(1000×999×998……)種,這要怎么搞?周興嗣此刻內心是崩潰的。
但是,皇帝的命令,誰敢不從。沒辦法,周興嗣只好硬著頭皮把活接了下來。一個人吭哧吭哧地開始給這一千個字“次韻”。
講真,這活要是換了別人,估計是做不成了。但是周興嗣何許人也,那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一個下筆有神的人,一個說不定明天就要掉腦袋的人。
此時不拼命,明天可能就沒命了。
這一夜,無眠。
把這一千個字通讀了幾遍,周興嗣望著滿天的繁星,陷入了苦苦沉思。這一刻,他想到了很多的東西,想到了宇宙的浩瀚,想到的天地的廣大,想到了四時節令,想到了天文歷法,想到了日月星辰,想到了云雨霜露,想到了山川草木,想到了鳥獸蟲魚……
他將這一千個字所能聯想到的一切在腦海里演繹了一遍,那些雜亂無章的碎片開始像拼圖的碎片一樣慢慢聚合起來,一小塊,一小塊,慢慢聚合起來。
他繼續思考著,一幅廣闊的圖景慢慢顯現在他的面前。他知道,他就快要完成了。
現在,他需要一個開頭,一個氣勢恢宏的開頭,一個對得起他這一晚辛勤勞作的開頭。
望著夜晚黑色的天空,他從那一千個字中挑出了“天玄”二字,意為“天是黑色的,幽遠深邃”,接著,他挑出了“地黃”二字,意為“大地是黃色的。”
他發現如果這一千個字要押韻的話,押“ang”是最方便的。于是,把“天玄地黃”調整順序為“天地玄黃”。
這就是《千字文》氣勢恢宏的開頭。
有了開頭,周興嗣再也停不下來,決心使出洪荒之力的他,在“天地玄黃”的后面寫下了“宇宙洪荒”。
然后他的文思,便如上古的洪水一般,浩浩蕩蕩,勢不可擋。
這一夜,鬼知道周興嗣經歷了什么。
第二天清晨,雞叫了三聲。周興嗣看了看剩下來的十六個字,啞然失笑,排成了這樣的順序:
孤陋寡聞,愚昧等誚,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想我周興嗣自恃才高八斗,竟然也有這樣狼狽不堪的時候啊。我啊,終究還是學問淺薄,孤陋寡聞啊。”
天亮了,東方露出了魚肚白。
書成了,周興嗣的兩鬢也變得花白。
這,便是傳世經典《千字文》的由來。
(故事是基于歷史改編的,不要太較真。要較真的話,那就是另外一種寫法。比如“武帝于鐘王書中拓千字,召周興嗣韻之,一日綴成”《尚書》)
這本書編得很好,綜合社會文化,包羅萬象,每句以四字組成,避免重復,獨具匠心,優點不可勝數。這沒什么奇怪的,當你知道這本書怎么來的就能理解了,給皇帝做事,誰敢馬虎,做不好可是要掉腦袋的。
大家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也就開始慢慢流傳開來。起初,這本書主要還是作為書法字帖來用的,畢竟那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寫的字嘛。據說后人看到《千字文》,覺得很奇怪,這書作者是周興嗣啊,為什么書上的字是王羲之的啊,王羲之是東晉的啊,周興嗣是南朝的啊,這差了一百多年呢,古人也玩穿越嗎?不過我們了解了《千字文》的成書過程,當然就不會有這樣的疑惑了。
話說到了南朝陳末至隋朝初年,王羲之的七世孫,也是一位書法家的智勇和尚,因為當時人們很喜歡千字文,就臨摹了《千字文》八百冊散發出去,于是,江南各個寺院都能保留了一本《千字文》,這件事情對于《千字文》的推廣顯然功不可沒。于是在隋代,《千字文》就開始大為流行了。
到了清代,《千字文》已經成為了流傳最廣的蒙學課本之一。舊時私塾的訓蒙學本,有四本幾乎是必讀的,除了大名鼎鼎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另外一本就是《千字文》。這幾本書雖然主要都是用于教小孩識字用韻的讀本,不過內容上還是有所側重的。三字經主要講歷史知識,所以《三字經》里大量的歷史典故,“孟母三遷”(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什么“孔融讓梨”(融四歲,能讓梨),還有就是歷朝歷代帝王將相的豐功偉績了。而《百家姓》,書如其名,講中國百家姓氏。《千家詩》當然就是舊體詩了。而《千字文》則是流傳時間最長,內容最廣博的一本。
現在,我們就來講講出現在歌曲中的那幾句,也就是《千字文》開頭。我們一句一句細細來講。
天地玄黃
玄,黑色。黃,黃色。盤古開天辟地,上天是玄色的,大地是黃色的。
天地玄黃的說法,應該是出自《周易·坤卦》: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說文解字》對“天”“地”的解釋是這樣的:(我用的《說文解字大徐本》,為和書中內容保持一致,故使用繁體,簡體附在后面的括號里)
天,顚也。至高無上,從一、大。
(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地,元氣初分,輕清陽爲天,重濁陰爲地。萬物所陳??也。
(地,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萬物所陳列也)
古人關于自然,有兩個基本概念:乾天坤地。天地代表陰陽。《晉成公綏天地賦》有云:天地至神,難以一言定稱。故體而言之,則曰兩儀,假而言之,則曰乾坤。氣而言之,則曰陰陽,性而言之,則曰柔剛。色而言之,則曰玄黃。名而言之,則曰天地。
這便人們懷有至高無上的敬畏“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太古時代,空曠遼闊的世界上,曾經洪水泛濫,草木豐茂,荒無人煙。
所謂宇宙,指的乃是時間和空間。四方上下謂之宇,往來古今謂之宙。宇宙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無始無終,無邊無際,不可窮盡。洪,洪大,遼闊。荒,荒蕪草昧。洪荒,指的是遠古時代混沌蒙昧的狀態。
洪,《說文解字》說:洪,洚(水不遵道)水也。從水共聲。后來“洪”字有了 “大”的含義,“洪水”也可以稱為“發大水”(南昌話里是這么說的,順帶一提,我的家鄉南昌,又名“洪都”,就是《滕王閣序》開頭“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中的那個“洪都”)。洪水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的神話故事里都有出現,西方有諾亞方舟,我們中國有女媧補天、大禹治水。這說明洪水乃是人類祖先共同的記憶,在遠古時候,人類的力量不像現在這樣強大,抵御洪水災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是現在,人類應對洪水,也不敢掉以輕心。遠古時候,洪水肆虐,所到之處,必是一片狼藉,這樣的景象,即為“洪荒”,而造成這種景象的力量,就是人們時常說到的“洪荒之力”。
日月盈昃
這話的意思是說,太陽有直射斜射,月亮有圓有缺。
日,陽精。《說文解字》云: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囗(看清楚,這個字讀“wei,二聲”,不是“口”)一。象形。有人可能會納悶,太陽畫個圓不就好了嗎,干嘛里邊還要加一橫呢?這大概和神話傳說有關,那一橫,代表的乃是“金烏”,太陽即為金烏的化身。而為什么會將太陽與烏鴉聯系起來,據說是因為古人觀察到了太陽黑子,認為那是會飛的黑色的鳥(烏鴉),為了和普通的烏鴉進行區分,那太陽上的烏鴉就比地球上的多了一只腳,于是稱為“三足烏”。有成語“烏飛兔走”,形容時間過得飛快。這里的“烏”就是代表太陽的“金烏”,“兔”就是代表月亮的“玉兔”。順帶一提,“走”在古漢語里是“跑”的意思,和現代漢語里“走”的含義不同。想想也知道,“走”多慢呀,“跑”才能體現“快”嘛。
月,陰精。《說文解字》云:月,闕也。大陰之精。象形。月有一個特性,就是“月有陰晴圓缺”,當然主要還是“圓缺”。月滿則缺,而且月滿的時候少,月圓的時候多。盈,指的就是月滿。
昃(zè),指日過午偏西,陽光斜射的意思。《易經·豐卦》云:“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這話的意思是說,太陽升到中午的時候最為強盛,過了中午就昃。月亮圓滿之后,就開始變缺了。天時的寒暑往來,大地的陵谷變遷,盈則與時而息,虛則與時而消。天地日月尚且不得長久,人生在世又怎能保其富貴長在而不衰歇呢?
順帶一提,古人沒有鐘表,主要根據天色把一日分成若干段。一般來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古字為莫,所以“獨自莫憑欄”中的“莫”其實應該是“暮”),昏,晚。太陽正午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昃。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日月盈昃”,按照正常的現代漢語語法結構,應該是“日昃月盈”,至于為什么會寫成這樣,大概是為了讀起來順口吧,為了押韻,調整語序是個不錯的辦法,當然,也有可能那個時候對語法要求不嚴,寫起來比較隨性。這種“隨性”的寫法,古文當中很多很多,“天地玄黃”,應該是“天玄地黃”,“山清水秀”應該是“山秀水清”。很多人會把這個詞寫成“山青水秀”,山是青色的嘛,我們不是常說“青山”嘛,怎么會用“清”呢,有這種疑問其實是因為沒有理解這個成語的語法結構,正常的語序,乃是“山秀水清”啊。
辰宿列張
日月運行于天,眾星陳列散布于天空。
辰,辰有很多個含義,這里就籠統理解為“星辰”吧。
宿(xiù),星宿。天文學家把某些星的集合群叫做宿。我們通常說的二十八星宿,指的是二十八個恒星座。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是相當發達的,天文學家把列星分為二十八宿,以二十八宿的眾星為經,金木水火土五星為緯,環列與天空。當時,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認為太陽月亮都是圍繞地球轉動,人們所觀察到的太陽的運行軌道稱為黃道,月亮的運行軌道稱為白道。把黃道白道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劃,用區劃來表示月亮每夜移動的位置,這就是二十八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也叫二十八舍。二十八宿又可以分為東西南北四宮,四七二十八,每宮有七宿。我們現在就來看看二十八星宿是怎么一回事。
東宮蒼龍的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宮玄武的七宿:斗(dǒu)、牛、女、虛、危、室、壁。
成語:氣沖斗牛
西宮白虎的七宿:奎(kuí)、婁、胃、昂、畢、觜(zī)、參(shēn)。
用例: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蜀道難》)
南宮朱雀的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我們可以看到,四個方位。東南西北皆有七個星宿,并且都有一頭與之相應的神獸代表之。南京有個玄武門,其實所謂的“玄武門”沒有什么玄乎的,就是北門。關于這些神獸,有不少的傳說,這里就不過多展開。四中神獸的顏色青、紅、白、黑加上麒麟的黃色,這就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典型符號五色土的五種顏色,這背后的故事,三言兩語就說不清了,這里也不作擴展。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這句非常好理解,就是字面上的含義。
寒,冬氣,指冷天。暑,盛夏,指熱天。《周易》云:“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中國的氣候主要是溫帶氣候,有著分明的四季。“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則歲成焉。”而萬物,尤其是農作物,總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cáng ,歌曲中的故事就是以這個字貫穿始終,總算繞到這首歌上去了。長舒一口氣.jpg)。
我們國家是一個有著燦爛農耕文明的國家,在遠古時代就非常注重農業生產,所以對天時氣候也非常重視,因為這直接影響到糧食的收成,寒暑,陰晴,風雨、霜雪,這些都是要注意的東西。古人一年分為24節氣,每個節氣有對應的農事活動,也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二十四節氣是非常寶貴的一筆財富,即使是現在也對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至此,歌曲《參商》中出現的《千字文》我們就解讀完了。
《千字文》真真算得上是一本曠世奇書,強烈建議大家找來看一看,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有幫助的。不用擔心看不懂,我一個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的工科生都能看懂,還有誰會看不懂呢,古時候的小孩子都能學懂的東西,并不難。難的是你沒有心思去學,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早已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即使像《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熱也只是一時的風光而已。前些日子,人人都在談論武亦姝如何如何,有褒有貶,很有話題熱度,各種營銷號、自媒體肯定哈皮得不行,然而,有多少人愿意捧起一本詩集好好讀一讀呢?
我愿意。
千字文解讀目錄: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