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似乎總能聽見來自他人的這樣一種評價:“這個孩子很內向”。
內向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兒童時期別的小屁孩在跟另一群小屁孩天天玩捉迷藏,玩過家家的時候,你卻偏愛自己找一個角落自己“畫出一片領地”在這片領地里自己一人扮演N個角色自己玩過家家。
父母牽著你的小手出門見到認識人,讓你跟叔叔阿姨爺爺奶奶打招呼,你從來都是不好意思的一笑,父母便以“這孩子內向,不太愛說話”來結尾。
學校里同學們給你的標簽多是#文靜#淑女#淑男(?)#內向#不愛說話。這樣一個標簽也許會一直跟到大學畢業。
父母也好七大姑八大姨也好,他們似乎總在擔心著你,覺得你內向,出了社會會吃虧;他們沒有見過你在學校的樣子,卻似乎已經預見到你不愛說話的性格肯定會讓你在人際交往方面處于劣勢,不會有什么好人緣,畢竟你太“內向”了。
這個社會,或者說,至少從我們往上數三個世代的國人,似乎都默認著 “安靜”=“內向”=“保守”=“不健談”=“不開朗”=“不合群”=“不自信”,甚至于以后肯定會發展成“孤僻的”,“易緊張的“,”冷漠的”等一系列不討喜的人物。
國人比較喜愛一切“陽光”的人事物,“外向的人”VS“內向的人”——肯定是外向比較好;“熱情的人”VS“淡漠的人”——肯定是熱情的人好;“活潑好動”的孩子永遠比“文靜內向“的孩子受大人喜愛。
也許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就是這么一個從小就在大人們“這孩子內向,不太愛說話”這樣的評語中長大,好長時間一直覺得自己的性格可能真的很“內向”的孩紙。畢竟,“不愛說話”,“喜歡安靜多于熱鬧”,“不輕易跟別人說自己的心事”的孩紙真的好多。
但是,這樣的你和我,卻又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樣。
首先,我們安靜,話少,但我們并不是不會表達。我們喜歡寫東西,日記、作文、詩、小說,我們不必只通過說話來溝通,我們可以有好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事實上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并沒有因為話少而變的難以溝通,我們只是把一些話語分給了其他的表達方式。因此,我們也并非一個不健談的人。看過的書,腦袋里想過的事情,寫過的故事,只要我們想,足夠可以和各式各樣不同的人很“健談”。
其次,我們并沒有不合群,相反從小到大我們的好朋友并不比那些“外向”的孩子們少。從小——直到大學畢業碩士畢業工作了也一直有聯系,不在一個城市卻可以一直保持友誼,這樣的朋友有一個兩個都已足夠珍貴,而被大家判定“內向,不合群”的我們,也許身邊有好幾個這樣的朋友。
再來,我們并沒有“不自信”。無數次內省,無數次與自己的對話足夠讓我們認清自己,我們的缺點很多但同時我們也不會忽略自己的優點。我們只是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這樣的我們,在自己看來并沒有“很不好”的我們,在別人尤其是大人們眼里卻不是很討喜?
小鹿的學校,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黃皮膚黑皮膚白皮膚,漢語韓語日語蒙語意大利語德語西班牙語英語齊飛,性格也是五花八門什么樣的人都有。但這并沒有影響什么。小鹿看到“開朗活潑”的銀美(韓國人)跟“文靜不愛說話”的安娜(美籍華裔)在課堂討論上唇槍舌劍互相攻擊戰況激烈最后握手言和;也看到平實容易臉紅永遠好好先生的教授,為了自己所堅持的東西,公然向學術會議中90%的外國人用不是很地道的外國語闡述自己的觀點,轉頭卻對自己科的留學生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有些人,并不是用一句“內向”便可概括完全的。
也許有些人并非“內向”而是”內斂”。
善于觀察,看破卻不說破是內斂。
善于思考,也善站在他人立場上考慮問題是內斂。
不善言辭,卻心存溫暖是內斂。
情緒不外露,卻也豁達是內斂。
上善若水是內斂。以靜制動是內斂。
以柔克剛是內斂。
“內斂”≠“內向”
就像我的偶像陳道明、就像我的偶像梁朝偉。
不要再用“內向”來形容那些看似不善言辭喜好安靜的孩子了。
內向和內斂從來都是兩回事。
寫在末尾:文章中小鹿所用[內向]、[內斂]、[外向]等詞匯,并非性格用語上的意思,而是傳統意義上的感受性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