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過去一半,過去的一個月充滿焦慮與自責,漫長暑期無處安放的孩子,時刻擔心孩子安全與學習不自覺,導致過去的一個月不停爆痘,與孩子斗智斗勇,千方百計阻止他們玩游戲……
其實,我又何嘗不知,這種簡單粗暴的手段用在孩子身上,會見效快,但壓抑在他們體內的渴望一旦在青春期爆發,將釋放可怕的能量。
這個周末,重拾案頭書《不管教的勇氣》,給自己的心靈做個SPA,孩子教育,其實也是父母的修行。
01 負面情緒,宜疏不宜堵
女兒幾乎每天都要哭一次,甚至不止一次,有些時候是和弟弟打鬧,哭哭啼啼,有些時候是沒有滿足她玩游戲或者搶走了平板,這種哭不是委屈不是受傷就是習慣而已。過去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她不哭。試過夸獎、表揚、斥責(弟弟)、允諾等等,都不湊效。哭依然是每天的必修課,哭煩了,我暴躁的時候,也會吼幾句,依然無動于衷……
“當你罵孩子的時候,他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我們一直以為孩子做的不對(我們以為的不對),就應該受到批評,有些時候,批評可能有效,也可能是孩子為了獲得父母關注、害怕失去父母的愛而產生的改變。事實上,批評并不是改變孩子的好方法。舉個例子,當你的伴侶做一些你不喜歡的行為,比如抽煙喝酒,如果你一直用批評的方式去說教,你覺得對方會改變嗎?同理,對孩子,我們需要更多的愛和關注。有時候,孩子會故意做一些被批評的事情,其實往往是為了尋求關注。
當我讀到這里時,我恍然大悟,女兒愛哭,可能就是想吸引我們的關注。生二胎后,對老大的關注度不可避免的少了很多,上三年級后,我因為工作原因,對她陪伴的時間和深度都明顯下降,而我以為,她在長大,我對她的管教可以適當減少。可這孩子,可能天性敏感,需要的更多愛的滋養。當我意識到這一點之后,每次兒子去挑釁她的時候,我不再是單單地制止兒子,還會護著她,說一句,不許欺負我的女兒,誰欺負她,就是跟我作對!
當我改變自己的行為之后,發現女兒在面對兒子的問題時,會有姐姐的架勢,不再是一副軟弱的受害者模樣。
02 尊重孩子,給予充分信任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寫到:
“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認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況,孩子也不會超過父母;若父母對孩子的靈魂心懷敬畏,只是給予關注、陪伴,而不打擾,孩子自然會成為大眾眼中的奇跡。你過去走過的彎路,可能正是孩子未來開拓的藍海。”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自然地就“高人一等”了,想象一下,一個龐大的身軀,憤怒地指使一個弱小的小人兒,是何等的“威嚴”!這種與生俱來的等級差以及從父母那里習得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我們成為一個“暴君”,不會尊重孩子,把這個小小人兒平等對待。
當你叫孩子吃飯,叫了兩三遍都沒有回應的時候,你內心的怒火是不是立馬被點燃?當你教孩子要有禮貌要叫人的時候,孩子畏畏縮縮扭扭捏捏默不作聲,你回家了是不是還會不停地碎碎念?當你面對被孩子一次又一次搞得亂糟糟的房間束手無策時,是不是有某種似曾相識的挫敗感?
對,那個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叫做內在小孩,現在的孩子就是我們自己——自己小時候,很多記憶被扔進了潛意識里,大腦是不會忘記童年的經歷,尤其是被“虐待”(不被愛)的經歷,它會在潛意識深處支配我們的選擇、操控我們的人生。阿德勒說過,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愈。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問題時,當我們覺得孩子需要變得更好時,已經看不到真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
這個時候,不妨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就像是看著小時候那個沒有被全然接受,被愛包圍的自己,真誠地告訴他,“我們可以談談(商量一下)XX嗎?”如果孩子不同意,可以告訴他“可以隨時找自己商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是值得的。這種愛的流動,會幫助他抵御人生的風雨凄苦。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決定了孩子今后看世界的角度。
03 激發興趣,快樂學習的源動力
學習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尤其在內卷愈演愈烈的現在。父母焦慮,孩子厭學,小小年紀,相互傷害。
如果我說,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必須由他們自己來承擔,一定會有很多聲音跳出來罵我。“孩子還那么小,他們怎么懂得要學習”“孩子都是貪玩的,父母不管,做什么父母”“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如果非要給父母冠一個罪名的話,應該是沒有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興趣,沒有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喜悅和獲取新知識的快樂。
只有內在的學習動力被激發出來了,孩子愛學習就是一項本能了,而不是被逼著看書寫作業。
女兒在四歲以前,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陪伴,對學習和閱讀的熱愛特別明顯,就這兩三年的陪伴,讓她小學期間對語文的興趣一直特別濃,寫作文只擔心格子不夠,從來不會說無從下筆。
而涵養孩子的這種熱愛,需要高質量的親子關系。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你以為你在教孩子,其實是孩子在幫助你療愈內在的自己。最好的教養,是父母不放棄自我的修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