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情緒與壓力管理
第二單元:認識情緒與壓力
三腦理論學說
長期以來,人的大腦對人類來說一直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盡管近年來借助核磁共振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對腦的認知有了長足的進展,但總體來說人類對于腦的認知還遠遠不夠,關于腦的功能結構有各種說法,其中美國神經學專家保羅.麥克里恩提出的“三腦理論學說”能較好的解釋腦和人的情緒與壓力之間的關系。
三腦理論學說認為人類顱腔內的腦并非只有一個,而是三個,見圖表2-1。這三個腦作為人類進化不同階段的產物,按照出現(xiàn)順序依次覆蓋在已有的腦層之上,如同考古遺址一樣,保羅稱其為“人腦的三位一體”構造,分別為爬行腦、哺乳腦和智腦。麥克里恩認為這三個腦的運行機制就像“三臺互聯(lián)的生物電腦,各自擁有獨立的智能、主體性、時空感與記憶”,每個腦通過神經與其他兩個相連,但各自作為獨立的系統(tǒng)分別運行,各司其職。
下面分別對這三個腦進行說明。
爬行腦:包括腦干和小腦,位于大腦的最里層,是最先出現(xiàn)的腦成分,進化時間上億年,這是我們和其他動物共有的大腦結構。無論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爬行動物,還是直立行走的人類,都擁有爬行腦。對于爬行動物來說,腦干和小腦對物種行為起著控制作用,因此,當感到恐懼時,爬行腦就會被激活,自動作出戰(zhàn)斗、逃跑或靜止的反應。 在爬行動物腦的操控下,人與蛇、蜥蜴有著相同的行為模式:呆板、偏執(zhí)、沖動、敏感、一成不變等,如同“在記憶里烙下了祖先們在蠻荒時代的生存印記”,無休止地復制著相同的行為方式,不會從以前的錯誤中學習教訓。這個大腦控制著身體的肌肉、平衡與自動機能,諸如呼吸與心跳。大腦的這個部分一直保持活躍狀態(tài),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會休息。
當我們的生命或軀體遇到危險時,當我們需要迅速反應時,爬行腦會讓我們能迅速對刺激作出反應,這種反應的速度非常快,遠遠快于我們的意識。比如,當你的手伸向火爐時,在你的意識發(fā)現(xiàn)火爐是燙的之前,爬行腦已經調動肌肉把手迅速抽回來了。盡管爬行腦能夠迅速反應以保證身體安全,但它有時候也會犯錯誤,會混淆假想的威脅和現(xiàn)實的危險。當假想或真實的危險刺激爬行腦時,爬行腦都會迅速奪取身體的控制權,同時作出戰(zhàn)斗、逃跑或靜止的動作,來保證身體的安全。
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爬行腦能很好地保障我們的身體安全,但它只有確認了身體沒有危險,才會允許做出某些重大改變,而這往往會錯過最佳的時機或阻礙變化的發(fā)生,甚至會阻礙你獲得想要的東西。當我們被他人指責時,爬行腦很可能因為感覺到了威脅,選擇呆滯或者逃避來自我保護,屏蔽掉對方反饋中對我們有幫助的信息,也錯過了成長的機會。
當我們嚴厲的批評他人時,也可能會觸發(fā)對方爬行腦的這種保護機制,導致沒有效果甚至引發(fā)沖突。
哺乳腦:又稱情緒腦,包括腦的邊緣系統(tǒng)(麥克里恩第一次創(chuàng)造了“邊緣系統(tǒng)”這個詞,用來指代大腦中間的部分,見專欄),如海馬體、杏仁核、腦垂體和下丘體等,進化時間5千萬年。與大部分尤其是進化早期的哺乳動物腦相對應。這個腦負責掌控我們的情緒、記憶和社會性的關系。如麥克里恩所說,情感系統(tǒng)一向是愛恨分明的,一件事物要么“宜人”要么“不宜”,沒有中間狀態(tài)。在進化的過程中,正是依賴這種簡單的“趨利避害”原則,才能在生存得到保證的同時,讓種族得以延續(xù),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當哺乳腦受到弱電流的刺激時,多種情緒(恐懼、歡樂、憤怒、愉悅、痛苦等等)便會滋生。雖然各類情緒在特定位置存留的時間很短暫,但整個邊緣系統(tǒng)卻似乎是孕育情緒、注意力以及情感記憶的主要溫床。它幫助人類判斷事物的基本價值(例如,你對某物是持肯定還是否定態(tài)度)和特別之處(例如,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還有助于人類感知不確定性因素,進行一些創(chuàng)造性活動。
爬行腦和情緒腦經過漫長的協(xié)作,它們已經發(fā)展到可以密切配合的程度,兩者共同連接身體意識和情緒意識,提供了主動記憶和當下意識。情緒腦會把過去學到的東西與當下體會到的東西結合起來,但不會考慮將來,不會看到長遠的影響。
情緒腦的運作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它反思記憶的方式是由內而外的。當你投入某個記憶時,你就踏進了過去的某個時刻,重新體會當時的感覺,重新經歷那個事件,就像往事重演一樣。
第二,它喜歡讓事物維持原樣。當你感到對變化的抵制時,就是情緒腦在控制你的思想。當組織處于某項變革的初始階段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傾向于抵制而不是擁抱變革。
第三,它考慮問題的方式是“是”或“否”,“對”或“錯”,“黑”或“白”,沒有灰色地帶或中間地帶。當人們處于爭吵中時,情緒導致雙方最在意的都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沒有其他可能,也就導致爭吵的持續(xù)和升級。
情緒腦最關注的是群體、家庭或部落的生存。由于這個原因,當一個人與組織成員共同朝著整體的幸福努力時,情緒腦會發(fā)揮到最佳水平。無疑,團隊的管理者能夠多大程度上通過情緒來引發(fā)團隊共鳴,決定著團隊的氛圍和業(yè)績。
專欄2-2:邊緣系統(tǒng)
1878年法國解剖學家P.布羅卡提出“大邊緣葉”的概念,用以指扣帶回、海馬回及其附近與嗅覺功能有關的大腦皮層。1937年J.W.帕佩茨提出,在組織學上從海馬到乳頭體,經丘腦前核、扣帶回再返回海馬構成了“邊緣環(huán)路”,這個環(huán)路與協(xié)調情緒等高級功能有關。帕佩茨的理論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也推動了以后的研究工作。由于環(huán)路內的聯(lián)系復雜,密切,保羅.麥克萊恩于1952年進一步提出“邊緣系統(tǒng)”這個概念。
邊緣系統(tǒng)所包括的大腦部位相當廣泛 ,如梨狀皮層、內嗅區(qū)、眶回、扣帶回、胼胝體下回、海馬回、腦島、顳極、杏仁核群、隔區(qū)、視前區(qū)、下丘腦、海馬以及乳頭體都屬于邊緣系統(tǒng)。邊緣系統(tǒng)的主要部分環(huán)繞大腦兩半球內側形成一個閉合的環(huán),故此得名。邊緣系統(tǒng)內部互相連接,與神經系統(tǒng)其他部分也有廣泛的聯(lián)系。
邊緣系統(tǒng)參與感覺、內臟活動的調節(jié)并與情緒、行為、學習和記憶等心理活動密切相關。
損傷猴、貓、狗等動物的杏仁前核、海馬、視交叉前區(qū)、穹窿、嗅結節(jié)及隔區(qū),可使動物出現(xiàn)“假怒”反應或“憤怒的行為”。也有研究證明,如果只將扣帶回損壞而不傷及大腦新皮層,常使動物的情緒反應減弱或不易出現(xiàn)。發(fā)怒的閾值升高,出現(xiàn)一種“社會性的淡漠”或是“失缺恐懼”的癥狀。這時,動物對于平常必須躲避的有害刺激,表現(xiàn)得無動于衷。
切除貓的杏仁核之后,出現(xiàn)與情緒反應有關的性功能亢進、性反應增強。切除獼猴的杏仁核,可使其行為在群居生活中由統(tǒng)治者的地位變?yōu)閺膶僬叩牡匚弧ER床研究表明,損傷邊緣系統(tǒng)較為廣泛的區(qū)域之后,病人極易發(fā)怒,在社交場合表現(xiàn)出強烈的情緒反應。這和利用動物所獲得的實驗結果也很相近。
研究者曾將電極埋在下丘腦以及邊緣系統(tǒng)的其他部位,而將控制刺激開關的開關安裝在實驗箱內,使動物能夠自己操縱,進行“自我刺激”。結果發(fā)現(xiàn),動物的這種自我刺激有時每小時竟達5000次之多,如果不加干預,它可能持續(xù)到出現(xiàn)衰竭。引起自我刺激最有效的區(qū)域為下丘腦后部,即乳頭體前區(qū),其次為中腦被蓋部分、隔區(qū)、內側前腦束等邊緣系統(tǒng)部位。
雖然邊緣系統(tǒng)中許多部位的活動都能影響或產生情緒反應,但就整個系統(tǒng)而言,則難以定出某種情緒反應活動的中樞代表區(qū)的嚴格位置。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各種情緒代表區(qū)在邊緣系統(tǒng)內部有廣泛的重疊范圍。
情緒腦關注的是當下,而真正將人和其他動物區(qū)分開來的是可以關注未來的新皮層。情緒腦與新皮層有著千絲萬縷的深入連接,聯(lián)合操控著腦的高級功能的發(fā)揮,任何一方都無法獨立壟斷人腦運行。
智腦:即新皮層,端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腦或理性腦。它幾乎將左右腦半球全部囊括在內,還包括了一些皮層下的神經元組群,進化時間200萬年。新皮層對應的是靈長類哺乳動物腦,人類當然包括在內。正是它所具有的高階認知功能,令人類從動物群體中脫穎而出。麥克里恩將新皮層稱作是“發(fā)明創(chuàng)造之母,抽象思維之父”。人類大腦中,新皮層占據(jù)了整個腦容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他動物種類雖然也有新皮質,但是相對來說很小,少有甚至沒有褶皺。睡眠時新皮層處于休息狀態(tài)。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對“為什么智人能最終占據(jù)食物鏈的頂端”這個問題解釋道:只有智人能夠表達關于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耳聞過的事物,而且講得煞有其事。只有智人能夠談論一些不太可能的事物,相信一些不太可能的事情。“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于讓人類能夠擁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編織出種種共同虛構的故事。不管是《圣經》的《創(chuàng)世紀》,還是澳大利亞原住民的“夢世記”,甚至連現(xiàn)代所謂的國家,其實都是一種想象。這樣虛構故事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
新皮層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的左右腦。左側的腦皮質控制著身體的右側,右側的腦皮質控制著身體的左側。并且,右腦更多地決定了人的空間感、抽象思維、音樂感與藝術性,而左腦則更多控制著人的線性邏輯,理性思考與言語能力。
智腦的運作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它是圖像定向的。做成一件事情之前,必須在自己的大腦中先看到它。就像我們都是先有設計圖紙才能建房子一樣,我們只有在大腦里真正看到想要的成果,才有可能將這個成果變成現(xiàn)實。這也是我們通常所的“結果導向”。
第二,它不接受否定詞。也就是大腦的注意力法則:你越注意什么,什么就變得越清晰。即使你想否定它,你也會越否定越清晰。比如讓你不要去想一頭粉紅色的大象,你的頭腦中一定會出現(xiàn)一頭粉紅色大象的樣子,而且越不要想,圖像越清晰。
對于人類的這三個腦來說,越早進化完成的腦其速度越快,效率越高,在關鍵時刻越能夠獲得掌控權。比如當我們面對突然沖過來的汽車時,爬行腦會立刻調動身體的肌肉產生躲避的動作,之后情緒腦會有“后怕”等情緒,最后智腦開始分析原因,采取進一步的行為。當我們處于激烈的情緒之中時,大腦的理性分析停止了,讓自己平息下來變得更加困難,這是由于此時我們處于情緒腦的掌控下。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情緒非常強烈,就可能屏蔽掉智腦的分析,開始通過爭吵等方式來解決沖突。在爭吵的過程中,智腦反而開始為爭吵提供信息,以證明自己是對的。
現(xiàn)代科學認為杏仁核是掌握情緒的部分,杏仁核的反應速度是15毫秒,而大腦皮層的反應速度慢得多,是100毫秒。而且當杏仁核進行著激烈的情緒反應時,會阻斷大腦皮層的反應。
《客戶中心積極心理學》
第一部分:情緒與壓力管理
第一單元:潛力與自我效能
1.1 認識自己的潛力
1.2阻礙潛力發(fā)揮的因素
1.3自我效能
1.4自行負責
1.5單元小結
第二單元:認識情緒與壓力
2.1大腦的結構
認識情緒與壓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