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幸運聽到到木上老師的分享課,讓新手小白的我收獲頗多,受益匪淺。了解寫好一個故事需要的基本步驟。
一、意向。
寫故事之前收先要明白自己想要寫什么內容,通過故事來表達什么目的,這個就是意向。文章的基調要前后統一,比如文章開頭寫的文字是比較深沉,那么后面就不能用比較活潑的語言來表達,前面文字華麗,后面也不能寫的太口語話,前后的基調要統一,我現在寫字就容易犯這樣的錯誤,想到一句就寫出來,前后文看起來確實有些突兀。
意象。就是通過日常所看到的事物,用自己的主觀感受把它描述出來,每個人看到的事物主觀感受都不一樣,那么所表達的感受也就不一樣,然后通過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出來,就會形成自己有獨特的文字。寫故事時要放大自己的感受,沉浸在自己奠定的基調里面,不要思維固化。
? 意象語言的核心要素。木上老師講的一句話非常重要:就是“要感受自己的感受”。有時候確實現在寫文章都是之前上學或者看到文章中一些固定的模式,或者引用一些作家的金句,生搬硬套,總感覺這文章沒有表達出想要傳達出來的意思,果然正如老師說的固有的一個文字模式就是有可能會打亂文章的基調,讓整體風格感覺不統一。比如我想到現在正在閱讀的《紅樓夢》續寫部分跟前面曹公的基調風格就是不太一樣,前面林黛玉沒有對她實質性的容貌和衣著的具體描寫,仿佛就是一個來到塵世間還淚的仙子,但后面高鶚所著部分黛玉就有具體形象描寫了,就變成凡塵中的一位女子。這兩者的區別給讀者帶來的感受就是屬于前后整體風格或基調不一樣吧,能區別出是出自兩個不同人的手筆。
意象語言的核心難點。
寫作的開頭盡量表達清晰,沉淀基調。一般去掉形容詞和副詞,反而能使一段話更加精整。
比如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十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這句讓人讀起來就感覺到非常的滄桑和深沉,這也魯迅先生特有的基調。
二、靈感的來源
上節課馮老師也給我們講過關于寫作的素材,就是要多觀察生活中小事,寫身邊的人和事,后面就多留心生活中的細節,素材就很好找。今天木上老師也加了一些靈感來源,就是平時閱讀的感受,看歷史故事和藝術類的作品都會有激發出靈感,這個也是很不錯素材來源,老師說只要有東西想表達出來就是產生了靈感。
關于閱讀方面老師也說了他自己的建議,我也非常受用。就是如果碰到一些比較難讀難懂的一些世界名著,看的時候感覺比較枯燥,實在讀不下去就直接果斷放棄。不用為了完成讀一本書就去逼自己硬要讀完,因為不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或一些底層邏輯很難理解透徹,可以先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是符合自己的能力的一種書籍,等自己打磨出一些能力后,可以在試著讀一些比較深奧的書籍。讓自己有了一些沉淀之后再閱讀這些,這樣再去讀比較難懂的名著就會簡單一些。我之前就喜歡一本書不管看得懂還是看不懂就是要把它讀完,其實里面的意思還是不太明白,雖然感覺讀完了但是還是沒明白他的意思,感覺這樣也浪費自己的時間,還降低自己閱讀帶來的樂趣。我經常就是想到一些素材或有靈感想表達,但就是組織不出語言來表達感受,看到好看的景物也只會說好看,想不出更多更好的語言來描寫。還是要多看一些優秀的老師和作者的文章。
三、故事構建
還有就是故是的框架。木上老師說的一個倒敘和插敘的寫作手法,我覺得這個方法特別好,讓故事的寫作手法顯得更豐富多彩,顯得故事起伏跌宕。但這是也是要有一定寫作水平才能更好的運用,運用不當就會想到文章雜亂無章。這個手法對于現在的我還用不上,但也收獲到了一個好的寫作手法,先打好基礎,后面還需要多加練習。
四、隱喻
老師最后分享的是一個隱喻的題材。講的一個關于老人和花的故事,到最后才明白那朵花原來就是隱喻老師的女兒。這個讓我感觸也挺大的,原來隱喻運用的好,讓人到最后會覺得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文字真是太奇妙了,還是需要長時期的摸索與研究。
今天收獲還是非常大,老師講了很多知識量。對于我這新手小白來說是受益匪淺,課后需要再反復的學習。讓我從中領悟到寫故事需要了解框架和靈感,爭取后期也能寫寫故事。平時多看一些故事書,研究寫故事的套路。重要還是需要多積累多練筆,多參考優秀老師的作品,多拆解,多學習。這是一個機會難得的分享課,感謝木上老師經驗分享和一柳老師提供這么好機會,謝謝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