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陣子發現福州大學城這邊多了很多小黃車,大概就像下面這種(下圖為ofo 3.0版,福州大學城這主要還是舊版):
? ? ? ?畢竟騎慣了山地車,起初對這種公主車一樣的自行車是沒什么感覺的。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體驗了一下這個小黃車。
? ? ? ?我一開始對于ofo的看法就是,估計又是隔壁那幫福大的家伙整的創業項目,因為在我看來ofo共享自行車這個創業項目十分不完善。后面了解到ofo大概情況是,創始人戴威是16屆北大碩士畢業生,公司背靠滴滴Uber,并且C2輪融資過億…
? ? ? ?好吧我打臉。
? ? ? ?首先我看了一下ofo的官網和官微,中規中矩,沒啥亮點也沒啥槽點。比較不科學的是,ofo目前依然還在前期的階段,但是跟用戶互動好像沒有想象中那么頻繁。目前看來它更多的是把微博當成一個提供客戶服務的平臺…
? ? ? ?借助微博搜索來看看吃瓜群眾對于ofo的看法是什么樣的。大概有60%的微博用戶譴責破壞小黃車的現象(主要是加私鎖)、10%在調侃ofo的商業模式、10%的用戶對各家共享自行車進行對比(摩拜、bluegogo、funbike等等)、10%在秀ofo騎行或者分享騎車體驗、10%抱怨身邊身邊找不到可用車。
? ? ? ?那接下來回到正題。對于創業項目這種東西簡單點說,第一步就是發現目標用戶的潛在需求(對于ofo來說,以大城市的高校大學生為主),將這個需求轉化為一個任務去完成,滿足用戶存有痛點場景。自然而然的,這個產品在所在的領域就可以有長足成長的空間。(原話大意來自ofo創始人戴威)
? ? ? ?用戶對于共享自行車的需求大致分為四個場景
? ? ? ?在這里要說一下,接下來的場景討論中主要是以用戶便攜出行為主要需求,所以也就不包括體育鍛煉中的單車項目。
? ? ? ?場景一:校園用車
? ? ? ? 在校園中騎自行車是個很廣泛的需求,由于校園特定的環境,對很多人來說騎車不僅意味著方便,還是一種浪漫。自行車在校園中的市場需求就不必多說了,ofo也就是從校園為切入點進入人們的眼球。
? ? ? ? 場景二:上下班用車
? ? ? ?主要是為了解決用戶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這么說吧,肯定不是每個人都住在公共交通站點邊上吧,那么針對公共站點離居住地/公司1公里到3公里之間的,打車有些貴。走路有點遠的距離。通過便宜低價的租賃自行車可以解決這部分痛點需求。
? ? ?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樣的,公司和居住地距離不是很遠,在1公里到8公里之間。在大城市里上下班高峰中不愿意與別人擠公交和地鐵的人就可以租賃自行車可以上下班。而且花費時間也和坐公交時間差不多,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加劃算。
? ? ? ?場景三:短途出行用車(這個場景其實和場景一,場景二有些地方是重合的)
? ? ? ?就拿逛街來說吧,逛街的時候是不是有這樣一種情況,去了某個店后發現要買的東西沒了,還想去附近的另外一家店看看。距離又不是太遠,坐公交車可能只有一站地感覺不值,如果走著又感覺有點遠,這時候邊上有一輛小黃車會讓用戶欣喜若狂。這個場景也可以擴展開來,當需要去超市買菜,或者需要去下館子,發現距離又是不近不遠的地方。也可以選擇使用騎公共自行車的出行方式。
? ? ? ?亦或者在二三線城市日常的生活中,親戚朋友之間互相串門的頻率比較高,而且戶與戶之間的距離比較近,活動范圍比較小,適合自行車出行。有些鄉鎮的公共交通不是很好,使用自行車的需求更強一些。
? ? ? ?場景四:旅游景點用車
? ? ? ?旅游景點這個地方也是有一定用車需求的,這里要舉一個典型的例子,當年跟小伙伴騎兩人自行車從深圳灣公園騎沿著騎行道一路騎到深圳灣體育館,騎著自行車沿途欣賞海景還真別是一番情調。當然那時候的并沒有小黃車,而是公園里面的自行車租賃點。那么現在有了共享自行車自己可以隨地租一輛,想騎到哪就騎到哪,走走停停完全由自己掌控。特別適合喜歡攝影的朋友,途中看到喜歡的美景,可以隨時停下來拍照。當然了,新興業務也對原來在這些地方搞自行車租賃生意的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
? ? ? ?基于上面簡單的分析,那么ofo怎么結合這些場景來撈錢呢。我們可以大概揣測一下ofo未來的盈利模式。
? ? ? ?ofo的競品摩拜的CEO王曉峰曾公開表示,摩拜在上海損毀率超過10%,目前還不知道怎么賺錢。當然了,說不知道怎么賺錢我是怎么著都不信的,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撐到賺錢那天,畢竟現在公共自行車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光憑租賃本身其實很難做到盈利。第一,客單價低。第二,傳統行業中沒有嘗試的,說明極有可能無法盈利。第三,自行車這種東西并不像智能人工汽車或者電動汽車讓人著迷。所以贏利點肯定無法在租賃本身展開。所以接下來我認為從會員價值、廣告、金融、數據上入手分析自行車租賃的盈利點較為合適。
1.會員這個名詞就連傳統行業都會涉及到。對于ofo來說可以在價格上,服務體驗上去分層(可以的話甚至可以對自行車劃分等級)。此時就可以把會員價值給做出來。這樣的會員價值服務就會成為一個不錯的盈利點。
2.廣告價值在于自行車本身。把廣告融入自行車,雖說這樣做本身有個矛盾點(對于自身品牌宣傳不好)。但是長期來說,對于這個流動廣告模式,效果不會很差。就跟公交車和站臺廣告類似。會成為一個不錯的盈利點。
3.利用大量租車押金的抵押時間差,利用資金在金融行業進行投資盈利。這種方式的盈利的前提是,你要很有錢…
4.數據上,根據用戶所有的行車軌跡和用戶資料相匹配,在空間上與各種商家進行數據聚合。可以形成本地O2O的數據服務,推銷用戶想要的商品。而在時間上,掌握用戶的行車時間,分析交通情況,合理分配車輛及用戶行為習慣。推送用戶想要的做事情,加以數據廣告進行合理購買行為匹配。就短期的ofo來說還是夠嗆。
etc.公共自行車產品商業模式可擴展性強,市場容量大,前景廣闊。上面說到的4個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未來可以融入更多的業務擴展。比如將公共自行車融入健身類APP中,通過騎行數據來豐富自己的社交展示內容。與此同時與地產商/物業公司合作,為目標小區的居民提供整套完善的解決方案等等同樣也是可以深入的點,這里就詳細展開贅述了。
? ? ? ?理想總是美好的,ofo共享自行車現在/將來將會面臨的困境也逐漸冒出水面。
? ? ? ?從大的格局來看,自行車出行模式還是有蠻大的想象空間,甚至有帶動整個產業的可能性。目前看,ofo也明確了自己的定位就是共享平臺,但具備想法和最終實現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完成ofo終極夢想:出行共享平臺,不可能一步到位。還有一段不小的路要走(但是我個人看來獲得滴滴的投資ofo將會加速共享自行車戰役結束)。
1.ofo是由大學校園進入人們視野的,我相信大學生這個群體可以說是整個社會中素質最高的人群之一。ofo現有的產品方案在原有的校園市場上發展都成問題,因為經過一年多的迭代還是千瘡百孔,也并沒有完成一個較為完善的方案。這時候還要拿著這個產品去打開放市場,自身產品的短板就會顯得更加明顯。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恐怕要落下風。與ofo不同的是他的競品摩拜,一開始就定位于開放市場,充分的考慮到了環境的復雜程度,人性的復雜程度,以及用戶的核心痛點。因此提供產品的解決方案也主要是圍繞開放市場的定位來量身打造的。基于這樣的情況也逼的ofo需要快速進行產品迭代,以更快適應外部開放市場的環境。
2.我個人認為在解決“用戶素質跟不上”這個需求的優先級是最高的,雖然共享的愿景很美好,但是目前國民的素質還是將這種“美好”生生拉回了現實。損壞車輛、將車停到自家院子里、上私鎖、破解機械鎖、在車上貼牛皮癬廣告等等,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用戶體驗,還將運維成本不斷往高處推。對于ofo來說,既然要開始進入外部開放市場,那么久更加迫切需要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比如從技術上尋求突破以降低人力維護成本。
3.從產品連接用戶和需求產生的四個場景中,其中用戶比較多的是平民化的用戶。這類用戶和打車的用戶很類似(這是滴滴投資的一個原因),但有很大的區別。第一,打車的用戶多以女性為主。一些是不會開車,一些是懶得走路。第二,騎車這件事上,是比較費力氣。從這點上,女性用戶會少很多。會以比較屌絲的用戶為主。所以用戶切合點上可能也會有不符合情況存在。從在大學城范圍內的觀察看,確實男生騎車會多一些。同樣的,腦補一下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那些騎車的時候頭發被風吹的很有型的同學走進教室我們是一種什么反應…怎樣打破這種認知,讓騎自行車出行變成更多人的選擇也是ofo接下來要做的功課。
4.網約車發展了近四年之后,政府才出臺了正式管理條例預案。ofo作為一種新鮮事物,也面臨著這樣監管空窗期,一方面,這給了其野蠻生長的機會,另一方面,這也帶來了社會認同的難度。ofo在福大好像不是很受待見,在教學區遭到保安驅逐的事件就是典型寫照。
5.ofo自身還面臨著現有技術不足以支撐其革新的困境。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自行車的維護以及用戶用車過程中的安全系數。自行車的維護是一個大問題,車輛損壞導致后續無法持續性經營,就算用戶規模再大也只會帶來源源不斷的虧損,無法實現正向盈利。記得以前在上某一門課的時候老師說過把零部件暴露在外面是要冒一定風險的。對于小黃車來說,它的剎車片,鏈條等都是直接暴露的,這也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后期維護的成本。因此產品的質量問題是重中之重,在產品設計階段應該要做防爆胎,防散架等技術手段,使其堅固耐用,降低后期維護成本。就拿小黃車來說吧,這個自行車在結構設計上我真的看不出任何能讓用戶感到有安全感的點,萬一騎著騎著轱轆就掉了呢…
6.接下來就是這個車輛分布以及使用效率的問題。共享自行車市場并不像打車出行市場,可以靠補貼用戶輕易撬動。大多數用戶并不在意1元錢的騎車成本,在意的是找到身邊自行車的便利性,也就是對自行車投放密度的要求,這對平臺投放車輛的速度,以及調配自行車密度的能力有著很高要求。舉個例子,早晚上下課高峰的時候搶不到車,但一味的增加車的數量,或是增設不必要的停車點,可能又會造成過度浪費。閑時的時候利用率又不高。冬天北方騎車的需求是否會受到抑制。這些都是未來要考慮的店。這些現象等著有了足夠的數據運營支撐和對一個地方人流量的分析,ofo一定能找到一個適合一個地方投放車輛的數值。
? ? ? ?嘮叨幾句
? ? ? ?其實ofo除了分時租賃模之外,還有部分共享經濟的模式。用戶可以把自己的自行車分享出來,通過分享自己的自行車到ofo平臺,獲得其他所有自行車的使用權,也就是ofo說的:不生產自行車,只連接自行車。目前從ofo首頁公開的數據顯示是超過16萬輛,發展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在這點上ofo和滴滴在未來愿景等方面高度契合,自然而然的就拿到了滴滴融資。
? ? ? ?ofo一開始是想選擇用這樣純共享經濟的方式切入市場,但是嘗試后發現要撬動一個如此之大的傳統市場,沒有自營車輛是行不通的。所以在這個市場內,也許把共享經濟轉為租賃經濟確實是一種更合理的解決方式。畢竟目前一個可見的趨勢是所有的共享經濟玩家都在向自營去延伸,Airbnb開始自己造房子,Uber開始投放無人駕駛汽車,滴滴在高端的專車領域使用自有司機。
? ? ? ?ofo或是其他自行車租賃平臺大都會提及盜車、私鎖、損毀等問題。這些最終都會得到解決,幾乎所有的創業一開始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是創業者需要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的領域,是日思夜想琢磨提升的地方。想當年滴滴剛推出時,很多司機連智能手機都沒有,這是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這些細節問題終將是要被解決掉的。而作這整個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每一個能使用到共享自行車的用戶。
Ps.我現在已經完成了從寫代碼到寫PRD的轉型變成一條產品狗,你們這些技術大牛別欺負我…
還有一點要說的就是,一直被吹噓的簡書寫作體驗也就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