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他一樣,來一次說走就走的心靈朝圣

一個年過六旬的退休老人,沒有手機、地圖和專業裝備,穿著一雙帆船鞋,徒步87天,行程627英里,從英格蘭最南端金斯布里奇到最北端貝里克。

朝圣之路

故事梗概

退休老人哈羅德,是一個釀酒公司的銷售代表,“一做就是四十五年,勤懇謙遜,獨善其身,從沒有想過升職加薪,獨占鰲頭”,“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連告別會也沒有舉行”,一輩子碌碌無為,毫無建樹。兒子因為教育失敗而抑郁癥自殺,妻子也因此與他分居,形同陌路。一輩子都是在自己的小鎮上生活,“平時走得最遠也就是取取車而已”,就這樣一位無比平凡、甚至可以說人生非常失敗的老人,在接到一封信之后,開始有意無意的做出了在別人看來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

信來自他的前同事奎尼女士。奎尼是一位專業能力很強、性格獨立的會計師,二十年前,在哈羅德因為失去兒子而發泄砸了老板具有重要意義的玻璃小人之后,主動替哈羅德背了黑鍋,因此被老板解雇。二十多年內,哈羅德和奎尼再無聯系。信的主題是告別,奎尼告訴哈羅德,她得了絕癥,時日無多。

這封信像一股電流刺激著哈羅德平淡如水的生活,原本只是想寫一封回信安慰一下奎尼的哈羅德,因為自己內心的愧疚和一位加油站女孩的話而決定徒步去奎尼現在的居住地——貝里克去看望她。

朝圣之路就此開始。

橫穿整個英格蘭

所謂朝圣,是指一個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點的旅程,哈羅德為了自己的信仰——努力讓奎尼活的久一點——而進行挑戰自己的徒步橫穿英格蘭的苦旅。隨著腳步的延伸,哈羅德開始反思自己失敗的婚姻、正視自己懦弱的性格、回憶兒子戴維的點滴;同時也開始理解的什么是愛、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生活的意義,還有為一件事堅持的樂趣。這既是一個朝圣之旅,更是一次自我救贖和心靈洗滌,朝圣結束后,生活重新開始。

01人一定要有信念,更要有追求信念的勇氣

在決定徒步之前,哈羅德一定沒有什么信念,他的生活正是我們絕大部分人的生活,簡單的工作,簡單的生活,退休后看看報、收拾收拾花園消磨時光,直到默默死去。但哈羅德又是幸運的,奎尼的信像一個石頭激起他生命的浪花,他覺得應該為奎尼做點什么事情,這就是信念的萌芽。這個時候,加油站的一位陌生女孩在聽到奎尼的信后,對哈羅德說:

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藥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個人能好起來。人的大腦里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我并不是說要信什么教,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情。

說的真好,有了信念,就能把事情做成,或者至少能改變一些東西,可能這個事情你并不了解。哈羅德突然意識到,自己此刻的信仰就是要讓奎尼活的久一些,最好是能好起來,這不就是女孩所說的信仰嗎?為了鼓勵奎尼戰勝癌癥,哈羅德覺得自己必須要做出一些讓奎尼激動和期待的事情,所以他決定要徒步去貝里克。

去年在青海的塔爾寺,我第一次見到佛教徒的朝圣者,三步全身伏地叩拜,這些虔誠的佛教徒為了自己心中的神靈,甘愿用最艱難痛苦的方式,因為他們相信只有通過這種最痛苦的方式佛祖才能感覺到他們的虔誠。哈羅德也許知道朝圣的含義,也許他并不知道,這些都沒關系,他和塔爾寺的朝圣者一樣,選擇了最艱難痛苦的方式,來實現心中的信仰。

虔誠的朝圣者

對于這本書,很多人認為很經典,但也有不少人覺得很一般,我認為,只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才能在文字中找到共鳴,才能感受到作者想表達的思想。

旅途中的一位餐廳服務員在聽到哈羅德的決定之后,對他說:

我一直也很想這樣試一試。但是從來沒有成功開始過,太多東西要做了,總是先要完成其他事情再說。

這句話說中了我的痛點,可能也是大部分人的痛點。我們都有自己的理想,卻總是被周邊的看似緊急的事情纏繞而耽擱,總有太多的東西要先去完成,就這樣我們離理想漸行漸遠。

女服務員接著說:

你是好樣的,我真這么覺得。如果我們都不趁現在偶爾瘋狂一下,日子就沒什么盼頭了。

的確,哈羅德正在做一件瘋狂的事。這種瘋狂其實就是追求信仰的勇氣和決心。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瘋狂的哈羅德,但敢不敢釋放出來,去追求自己的信仰,還是一個問題。

02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決定徒步去貝里克看奎尼,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但是幾百英里的路程卻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完成。這個決定是倉促的,為了使自己更加虔誠,也為了最大限度的讓奎尼感受到自己的決心,哈羅德穿著出來寄信的行頭就上路了。

面對眼前的未知之路,他要去認識他們,穿過它們——沒有深思熟慮,也無需理智思考,這個念頭一出現,他就決定了。

“他沒有走遠路的鞋子,沒有指南針,更沒有地圖和換洗衣服,整件事考慮最少的就是旅途本身,甚至連大致計劃都沒有”,他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一直往北。

雖然已然決定出發,但哈羅德的內心還是懷疑和猶豫的。的確,這和他的性格簡直大相徑庭。一位陌生小伙在知道他的想法后,對他大吼“好樣的,伙計!”,而正是這句話,讓他拋棄了所有的顧忌和恐懼,他打電話正式告訴妻子莫琳他的決定。

在我們追求目標不堅定的時候,就算是一個陌生人的一句無意的鼓勵,就會是無盡的動力。哈羅德做出了改變他人生軌跡的選擇。

“英格蘭的土地在腳下鋪展開來,那種自由自在,探求未知的感覺振奮人心,讓他忍不住漾起一絲笑意,但覺蒼茫世界我獨行,再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他,讓他回到小花園里除草去”

他想象著自己大步流星走進療養院,奎尼坐在灑滿陽光的窗臺邊上,等著他的出現;護理人員統統停下說手上的工作注視著他走過去,所有的病人會鼓掌甚至歡呼起來,因為他走了那么長的一段路,而奎尼接過他手上的花時,一定會安靜地笑出來,以她特有的方式。

他每天都不停的往前走,哪怕只有四五英里。他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把一只腳邁到另一只腳前面,這種簡單令人高興。只要一直往前,當然一定能抵達。他很累,但他知道,一旦停下來太久,就很難再繼續。為了堅持到底,他誠實坦然面對最初推動自己邁出步子的感覺。

沒有手機并不要緊,沒有計劃也無所謂,他有一張完全不同的地圖,就在他腦海里,由一路上走過的地方,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組成。他還是不會換掉自己的帆船鞋,因為無論多么破爛,那都是他的鞋子。他發現當一個人與熟悉的生活疏離,成為一個過客,陌生的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明白了這一點,保持真我,誠實地做一個哈羅德而不是扮演其他任何人,就變得更加重要。

一路上,從最初的興奮,到身體的疼痛和傷病,再到身體慢慢變強能夠應付徒步之行;從最初的一個人,再到一群崇拜者慕名同行,再到崇拜者離去又只剩他一人。當身邊的最后一個同伴——一條小狗——也離他遠去的時候,他開始奔潰,他打電話給莫琳,說自己無法繼續,希望回家。但莫琳的鼓勵又重新給了他動力。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幾個起點,也可以由不同的方式。”哈羅德又重新找到新的起點。

他用藍色的膠布纏了幾圈,從腳底一直繞道腳踝,這樣鞋子和他就練成一體了?;蛘叻催^來,是他和鞋子連成一體,他開始覺得鞋子有了他們自己的思想意愿。好像他等了一輩子,就是為了走這一趟,他不在乎自己走了多遠,只要還在向前走。

哈羅德對莫琳說:

我也想你,但是,我一輩子什么都沒做,現在終于嘗試了一件事,我一定要走完這趟旅程。

想起汪國真的兩句詩:

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還好,哈羅德最終完成了他的朝圣之路,盡管過程充滿艱辛。

03遇到問題,需要勇敢面對而不是逃避

在獨自前行的過程中,他解放了自己過去二十年來努力回避的記憶,任由這些記憶在他腦子里絮絮說著話,鮮活而跳躍,充滿了能量。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記憶。

在這樣的孤獨的日子里,他開始不由自主的回憶人生的點滴。

或許人就是這樣,越害怕什么,就越容易被什么吸引。

不管用何種標準衡量,哈羅德都是一位loser。孩童時代,母親拋棄家庭再也沒有回來,父親和幾位繼母對他也并不好,在他16歲的時候就被趕出家門。這些都造成哈羅德內向、近乎懦弱的性格。面對每一件事,他都沒有做好的自信,總是在還沒有去做之前,就為自己尋找好了多種失敗的借口。

新婚之夜,面對美麗誘人的妻子,他選擇呆在廁所;當自己的孩子在海里溺水的時候,他第一反應是蹲下來解鞋帶;在工作中更是從不敢想升職加薪。他從小就害怕自己成為眾人的焦點,從小他就習慣像影子一樣悄無聲息地生活,當因為徒步去貝里克而無可奈何地成為焦點時,他“連拿起茶杯都變成了一個可刻意的動作”

總喜歡為還沒發生的失敗找好借口,總害怕成為眾人的焦點,我似乎也是這樣,在看到這里時,我不得不合上書開始思考我的問題。

當兒子戴維死后,他和妻子莫琳之間矛盾隔閡越來越大,面對這些問題,他一直選擇逃避。隨著旅程的推進,哈羅德從最初的為了奎尼,到開始慢慢的反思自己的失敗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救贖的過程。

記起一位前輩跟我說:面對問題就像憋尿,不管你去不去想,尿始終都在,而且時間越長尿意越濃,遲早會以一種方式來結束,除非被憋死。生活中的問題,只有解決才可能消失,逃避只是自欺欺人。

最后,哈羅德應該是想通了這個問題,他把自己的曾經不愿讓別人知道的想法,傾述給路人、給崇拜者、給自己的妻子,這減輕了他的痛苦。

04放下過去,選擇包容,才能走的更遠

可以說,在戴維死后的二十年內,哈羅德和莫琳的生活是極度痛苦的,失子之痛掩蓋了彼此之間的愛,雖然他們都不愿離開對方,但早已沒有了交流和溝通。

但隨著哈羅德的離開,莫琳開始慢慢意識到哈羅德的重要性和對自己的好。

莫琳反思自己總是否定別人,只要別人做一些她沒做過的事情,她就會就忙不迭地說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她突然想起來,自己在抱怨哈羅德沒有第一時間下海救戴維的時候,自己也只知道大喊大叫。

她將象征著他們之間隔閡的窗簾捐了出去,她意識到,

她忍過這么多年,是因為無論和哈羅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單,沒有他的日子只會更加孤單。

身處黑暗,才知道光明的珍貴。

哈羅德也明白了,在彌補自己錯誤的這段旅途中,他也在接受著陌生人的各種不可思議。站在一個過客的位置,不但腳下的土地,連其他一切也都是對他開放的。人們會暢所欲言,他可以盡情傾聽。一路走過去,他從每個人身上都吸收了一些東西。他曾經忽略了那么多東西,他欠奎尼和過去的那一點點慷慨。

有位路人對哈羅德說:

你還以為走路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一只腳放到另一只前面。但我一直驚訝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難。吃也是一樣,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是啊,往往越簡單的事,越處理不好。愛,曾經在哈羅德和莫琳之間是多么簡單的一件事,現在卻完全不知所措。

要相互包容,要試著放開一些東西,就是因為我們把一些東西抓的太緊不愿放下,才導致痛苦。就跟哈羅德這次徒步之旅一樣。

“我并沒有比誰好,真的,誰都可以做我做的事情,但人一定要放手。要放開你以為自己離不開的東西,像錢、銀行卡、手機、地圖之類?!?/p>

誰都可以做到,就看你愿不愿意放下。

最后,他們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走向海岸,兩個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影下,越走越遠。兩個身影就這樣拉著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

新的人生、新的開始

哈羅德虔誠的徒步之行,并沒有讓奎尼好起來,當他到達貝里克看見奎尼的時候,路上想象的景象都沒有出現,奎尼虛弱的躺在床上,已經神志不清,也許正是哈羅德的徒步承諾讓奎尼活到他的到來。信念無法讓人起死回生,改變不了自然的規律,但信念卻能帶給我們慰藉和希望,這就夠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