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牽著我們鼻子的夏天到了,大家都會變得莫名的煩躁,推薦了一本書,讓自己心平氣和一點:
《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也是對我影響挺大的一本書,拜讀過后,分享內容總結,但是還是推薦大家讀讀原書。
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埃利斯,是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的創建者,考心理咨詢師的應該都會知道他,他提出的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是必考科目
作者埃利斯在書中列出了四種不好的過激情緒:
1、過分的煩躁
比如你上班很累回到家,看到孩子在家弄得亂七八糟的,很多人馬上就會怒火中燒,大吼一聲:“給我收拾干凈,回房間去”
或者回家看到愛人不僅沒打掃衛生,反而在悠閑的看著電視嗑瓜子,把瓜子殼是弄得到處都是,很多人也會怒火中燒,然后戰爭爆發.....
現在想想,你有沒覺得當時過分了?想想你心情好的時候,孩子在旁邊玩鬧,弄得亂七八糟的,你還覺得這是孩子的天性。
過分的煩躁還包括:緊張、沮喪、惱火、擔驚受怕等情緒。
就像有的人要在第二天去參加一個重要的面試或者比賽,頭一天會緊張的睡不著覺,這些相信大家都經歷過,不會陌生。
其實可以想想,到底是什么觸發了你的煩躁?孩子?愛人?上司?工作?.....
2、過分生氣
對他人保持過分的戒備、容易被激怒,經常覺的被氣得發瘋,經常感覺挫敗;
比如有一次在坐動車的時候,乘務人員提醒一個乘客把旅行箱放到行李架上去,不要擋著過道;
當時這個乘客就爆發了,大吼一聲:“你放!”“你個服務員還敢命令我!”
就因為乘務員提醒了一下,就突然爆發了,像這種就是過分的生氣,甚至有抑郁癥的表現,就是他太容易發怒,生氣來的太突然。
還有就像當你的愛人批評你不干活,當工作上的同事不配合或做不來時,或者你在做某事,別人打擾時,都會感覺到突如其來的憤怒。
3、過分抑郁
感覺干什么都無精打采,心不在焉
比如我失戀了,或著家里人生病了,感覺很悲痛,然后什么事都干不了了,
當然,失戀了,或者家人生病,難過是應該的;
但是過分了就是自己存在一種私念了,就會感覺怎么是我這么倒霉,怎么是我的家人生病,所以這個痛苦和焦慮才會放大。這就是佛教說的“我值”變大了,失意忘形。
4、過分內疚
過分承擔責任,過分悔恨,過分自責,覺得一切事的失敗都是因為我,要不是我的xxx,就不會xxx,過分的自責、悔恨。
比如因為離婚而對孩子內疚,或者想以前的家里獨子、老來得子,對孩子處處寵溺。
前面四點,都說過分的怎么怎么樣,但是如何判斷是否過分吶?
作者說,其實人們在85%的時間里,是能識別出自己什么時候反應過激。
如果感覺自己不能識別,一定要拿個表出來衡量自己是否做的過分,哪你這個行為就已經過分了。
比如我以前一個同事,平時說話侃侃而談,引經據典,總是會說的人啞口無言,但是只要一和領導談公事,或者上臺發言,就會語無倫次,磕磕巴巴的。
還有想以前讀書,有人平時成績好,什么題都會,但是一到期末或者高考,就會發揮不好,總是考不好。
這些都是過分了,而且他們自己是能感覺出來的。
所以平時當有人提醒你過分了,而你要做的就是反思一下自己,讓盡可能多的過激反應不要發生。
那么你的壞情緒是怎么來的?
人不是天生就有壞情緒的,所以埃利斯提出了誘因ABC公式
A 代表事件發生,曰常遇見的人或事情。
比如孩子考了倒數第一,比如遇到難纏的上司、同事,辦公室的勾心斗角,生活中與愛人的沖突,家務勞動,財務問題等。
B 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比如孩子考了倒數第一,我不能接受,我很生氣;
C 代表在A的情形下你的感覺和行為。
比如孩子考了倒數第一,你覺得是你愛人慣得,和TA大吵了一架,或者覺得孩子學習不行,請了一大堆家教,或者認為是孩子不認真,你揍了他一頓。
還比如如果你有一個重要的會議,但路上大堵車,這時你就會從平時的紳士變成路怒一族,不斷并線加塞,嘴里罵罵咧咧。
那么真的是堵車導致了你這樣的路怒行為了嗎?
不是的
在A和C之間,有一個B--就是我們對具體發生的人或 事的思考、判斷。
模型如下:
像前面說的四個過分的表現,也都是C的表現。
而導致C的出現是A和B決定的,那么他們誰更重要吶?
大多數人都覺得只有A導致的C,所以一遇到問題,都覺得的是A導致的,只要A沒了,或者變好了,那么C也就變好了。
所以很多覺得孩子成績不好就拼命的給孩子補課。
很多高考過后的孩子父母都給別人分享經驗就是,高中這幾年別管孩子怎么想,盯住他,一定要他好好學,不能放松,考上大學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真的有用嗎?他們上了大學,再也沒人盯著了,真的就能好好學嗎? 你要是再盯著,那他以后一輩子吶?
還有以前很多在網上看到的打小三事件,他們覺得只要消滅了小三,這個家庭就好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那怎么保證沒有小四、小五吶?
那就消滅了老公,但是消滅了老公,你的挫敗感會更強,因為家都已經不是家了。
所以很多錯誤的糾結,就是因為我們認為是A導致的C,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你總是期待生活要如意,你才會如意,那你就會這輩子的都不會如意。
那我們要怎么去改變生活中的C的變現吶?
在書中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
在美國花式籃球中,有很多小丑表演,其中一個小丑搶了另一個小丑的球,這另一個小丑就拿著一個水桶追著搶他球的小丑要潑,他們故意追到觀眾席哪里,然后把水桶假裝不小心潑到觀眾席的一個小孩身上了。
如果你是一個觀眾,別人拿著一水桶往你身上潑,你會什么感覺?
但是觀眾席上的小孩子都爭先恐后的叫著讓小丑潑他,因為他們知道,這桶里裝的不是水,而是一桶糖果,小孩子們都玩過這個游戲,他們知道這個B,知道潑出來的是糖果,不是水。
還有你在街上被一個人潑了一桶水,你會生氣嗎?但是如果是在潑水節吶?相信沒人潑你,你才會難受吧。
所以當你對這個事有一個不同的認知的時候,同一件事情,而結果就是不同的。
所以,各種各樣的A,經過各種各樣的B,才會導致各種各樣的C。
那么導致四種過激反應的原因是什么吶?作者埃利斯又給了我們最常見的三個病態的思維模式B:
1、恐怖化
我們總喜歡把事情想的過于嚴重,比如萬一xxx,那我該怎么辦;
比如很多體制內工作的人,各種不喜歡這種工作,打算辭職,但是家里人會各種反對,甚至自己也會不敢辭職。
就是想的萬一出來沒找到好工作,以后老了沒存到錢,餓死街頭了怎么辦,至少體制內以后還有退休金嘛,至少能養活自己,但是真的會這么倒霉一輩子嗎?
所以你可以發現,其實在很多工作崗位,都有這種問題,掙著普通的工資,干的也很不愉快,還天天和人勾心斗角,但是還是會死皮賴臉的干下去,就是在想著,萬一以后出了事怎么辦。
也就是因為這種把所有事情都恐怖化過后,會導致我們隨時緊張兮兮的,覺得這要發生,那要發生。
還有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的一件事,那就是趕飛機和火車,還剩最后一點時間,最后雖然趕上了,但是前面一段時間會被嚇得夠嗆;
那么被嚇得夠嗆的這種狀態對趕上飛機有用嗎?都知道沒用,但是還是擔心,那就是因為你擔心萬一趕不上怎么辦,恐怖化后果了。
所以如果你把這個思維模式減少的話,你就會淡定很多,其實關于這點,宗教就做的很多好,佛家與道家都有因果論,因果注定,善因有善果,不去想萬一怎么怎么樣。
還有我們儒家的“盡人事,聽天命”也是去恐怖化的一種好的方法。
還有一種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做一個煩惱箱:
弄一個小紙箱,
然后每天把你想到的,擔心發生的事情寫在一個小紙條上,弄成一團,放紙箱里面;
然后寫上十天半個月;最后寫完再等半個月,你打開所有的紙條;
你會發現,其實你所擔心的事情,其實90%都沒發生過,剩下的,也都沒你想的那么嚴重,很多你都完美的解決了。
2、應該化
如果我沒那樣就好了,我覺得我應該不是那樣的,我覺得我應該這樣做,當你覺得你應該怎么怎么樣的時候,
尤其是我們見到很多父母,打著對子女好的幌子,對子女的生活方式的過分干預,說你應該怎么怎么樣,甚至到了威脅的地步,如果你不聽我的,我就死給你看。
其實當父母過度的介入到孩子的人生,那孩子的人生,基本上就不會再幸福了,就算他現在在你的淫威之下屈服了,
但是他心中有一個結,覺得這個人生不是我自己選擇的,是父母逼我選擇的,而且會潛意識的去證明父母的選擇是錯誤的,會把生活過的更糟糕,然后就跟別人說,我父母的選擇是錯的,我過的并不好。
還有很多小地方我們也存在應該化反應,比如孩子或者愛人在做什么,你在看著,有時間就總會忍不住在旁邊嘮叨,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
雖然你覺得是在幫他,但是做事的那個,就會被你嘮叨的很煩躁,甚至暴怒,經常會反擊到:“你行你來啊,光說有什么用”。相信你也有過這種體驗。
3、合理化
他們經常說的就是:“都行”、“沒事”、“我覺得都能理解”;遇到事情總是覺得我這個人天生就倒霉。
他們覺得所有的努力都沒用的,這個在心理學叫做“習得性無助”,這類人在生活遇到任何狀況,他都不反抗;
他們一般對別人的勸阻都是,你別讓我改變,我改變不了,我這人就這樣,活的相當的頹廢。
注意,這里的合理化,不反抗,和前面第一點所說的宗教的因果注定不一樣,宗教的因果注定是在你做出了所有努力后,讓自己放松的一種思維模式。
宗教像神佛祈禱的含義是你是否真正用盡了全力去做,你覺得你自己所做的努力能不能感動你自己,如果不能,那怎么去感動神佛,如果能,那就去祈禱,這才是因果注定。
所以有這三種病態的思維模式,就會導致后面生活中的痛苦。
那么該怎么擺脫這三種思維模式,正確的方式應該是什么吶?
作者給出了第四種思維模式——更好的選擇。
這個思維模式和另外兩本書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和《第三選擇》的觀念類似。
就像你開車去上班,在路上,別人別了一下,你會怎么做?超過去別回來?然后再互相別來別去?還是逼停他,然后打一架?
你當時的感覺是我受到了侵犯,是他主動惹我的,我已經沒得選了,非得回擊一下不可。所以路怒癥一族就出現了,
但是,
你當初出門的時候,你想過要去別車打架嗎?應該只是想快點到公司吧,那這樣其實就可以在別人別了你一下過后,選擇無視,你就選擇走自己的路,到公司才是你的目的。
還有一個大部分人小時候都犯過的錯,那就是因為不喜歡某一個老師而不聽他的課,
這樣最后誰吃虧了?肯定是你,這對老師的影響不大,所以這就是你認知B的錯誤,導致你放棄選擇,你被不好的老師影響了自己,你是可以有更好的選擇的。
所以你要搞明白,要擁有第四個“更好的選擇”的思維模式,你就必須知道,在任何情況下,你都有更好的選擇可能,所以在知道了我們能有更好的選擇的時候,我們要思考的就是怎么做才能更好。
還有一點要安慰自己的話,就是如果做不到,也沒關系,只要我們努力了,也不用太執著,有點類似我們儒家中庸的思想。
但是在我們這最近幾十年,受到成功學的影響,我們要排除萬難,取得勝利,哪怕不擇手段,要有足夠的欲望才行,但是有很多事都是由于太過執著而出現問題。
就像很多人說的蘋果教父喬布斯執著于做手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們并沒說,他是在做了幾十個產品過后,選擇的一個最有可能的項目,那才選擇的手機。
還有如果做不到,也不要糾結,怎么把這點貫穿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吶?
比如我們在生活中發怒了,或者睡不著覺,
那么我們首先要反思,為什么會有C,我為什么睡不著覺,然后找出錯誤的B,然后審視你的B,
一個是關于自己的角度,
一個是關于他人的角度,
還有一個關于情景的角度,
1、關于自己的角度
比如是不是我這個人不能被冒犯,覺得這對我是極大的侮辱,
2、關于他人的角度
我為什么要求他一定要對我好吶,
我為什么這么在意他吶,
他是不是真的不可饒恕吶?
3、關于情景的角度
我們兩這個關系到底是什么問題吶?
如果我這樣發怒的話,對我們的關系有改進嗎?
如果當你能從這三個角度去審視你的B,你就會發現,你會變得逐漸冷靜了;
那么就要反思如何去對抗這個錯誤的B,我們應該怎么去做更好的選擇,有沒有什么更好的選擇去解決這個問題。
不是人和事牽著我們的鼻子走,而是我們的思想和理念讓他牽著我們鼻子的。
不是不讓你激動、憤怒、害怕、緊張、悲傷,而是不要讓這些情緒過激,讓他們控制了你。
改善的關鍵在于,你要愿意承認自己反應過激了,愿意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