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做菜前,總喜歡先切菜,然后再洗菜
這樣做對嗎?
炒菜時先把蔬菜焯水,認為可以殺菌消毒
你覺得呢?
等到炒菜熱油時,總要等到熱油冒煙了
才開始放菜?
有關做菜的7大誤區
先切菜,再洗菜
像豆角、芹菜、白菜、卷心菜等這類蔬菜,很多人都喜歡“先切后洗”。其實這種做法會流失蔬菜中的許多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維生素C和部分礦物質以及一些能溶于水的糖類,都會溶解在水里從而造成營養流失。同時還會增加被蔬菜表面細菌污染的機會,留下健康隱患。
所以,蔬菜不能先切后洗,而應該先洗后切,而且要盡量做到“現炒現切”。如果切開放置時間超過兩個小時,就容易導致某些營養素的氧化。
切完菜,先焯水
有時我們先焯水是為了滿足菜肴的烹調需求(去異味、縮短烹調時間、去除部分草酸等)。但是要注意兩點:一是蔬菜不要切得太碎,二是焯水時要大火沸水,水量要大,加熱時間要短,操作要迅速。
這樣,蔬菜類也能減少維生素C的流失,顏色變化也不會太大;動物性食物也能很好地保護原料內部的營養素。
如果你想讓某些蔬菜焯水后更鮮亮,可以在沸水中滴入一兩滴植物油。還要注意,原料出水后,不要擠去汁水,以免水溶性維生素大量流失。比如白菜焯水后去汁,水溶性維生素損失高達77%。?
等油冒煙了,才放菜
通常情況下,油在被加熱到200℃以上才會冒煙。所以,現如果等冒煙了再放菜,就會破壞菜中的維生素,同時也是一種嚴重的空氣污染。油溫到達200~300度,產生的油煙中就已經含有多種有害物質,比如甲醛、苯、丙烯醛等,都是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
所以,為了健康考慮,還是建議大家用“熱鍋冷油”的方法。
炒菜時放入過多的調料
鹽是百味之首,缺了鹽,有些人就會覺得“沒味”。世衛組織建議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是6克,可是我國的人均攝入量都達到了10克左右,為什么?
就是做菜時加入了太多含鹽的調料!生抽、老抽、雞精等都是屬于高鹽調料,特別是醬油類,鹽的含量達到15%~20%。火鍋底料、辣椒醬、豆瓣醬、蠔油等含鹽量也不少。口味重的親們,總是會加入好幾種含鹽調料,促使身體鈉攝入超標,鈉超標易引起多種慢性病。
所以奉勸大家:可以偶爾調劑一下口味,但也要注意適量。盡量清淡飲食,適當使用“醋”等來改善口感。
用炸過食物的剩油炒菜
干炸里脊、干炸蝦仁、炸丸子等都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然而,炸完類似菜的剩油估計沒有幾個家庭是會倒掉的,而是繼續用它們來炒菜。
殊不知,這種油里面已經有了殘留的致癌嫌疑物,比如苯并芘、醛類、雜環化合物等。如果再次高溫烹調,會讓這些有毒物質加倍。
所以,如果實在不舍得倒掉,那就少吃油炸食物吧,或者適當地用來調拌涼菜或蒸花卷之類。
炒完菜不洗鍋,炒下個菜
有些人為了省事,炒完一個菜后,看著鍋比較干凈,就直接炒下一道菜。然而,看似干凈的鍋表面會附著一些油脂和食物殘渣,當再次高溫加熱時,就可能產生苯并芘等致癌物。
因此,建議親們每炒完一道菜都要將鍋認認真真地清洗干凈后再炒下一道。這樣不僅減少了有害物質的產生,還不至于影響到下一道菜的口感和賣相。
剛炒完菜就關掉油煙機
一部分女性不肯下廚房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廚房里那惱人的油煙。因為炒菜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有害物質。油煙機雖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排除廢氣的過程也是需要時間的,當炒菜結束后仍會有未排干凈的廢氣殘留在廚房。
所以,炒完菜后建議讓油煙機繼續運轉3分鐘左右,確保有害氣體排除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