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愚蠢:習慣性反駁

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群人,不管你說得對或不對,他們總喜歡反駁批評別人,經常像炸了毛的公雞一般。

他們只是為了反駁而反駁,他不喜歡別人發表與他不同的意見,俗話說的,愛抬杠。

這類人喜歡通過攻擊別人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他們看似能言善辯,實際這樣的行為實在讓人討厭,他們不但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和尊敬,而且,也將他們自身的淺薄無知暴露無遺,讓人討厭不已。

習慣性反駁,實在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01 認知不同,沒必要爭辯

宋丹丹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在認知不同的時候就很難理解對方的感受。”


為什么這么說,那是因為,人處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風景不同,一個站在一樓看到的風景與一個站在十樓看到的風景是不同的,大家給出的結論就不一樣,兩個人自然也交流不到一塊去,所以,少言為貴。

大學同一個班的同學,他們一起上同樣的課程,拿到同樣的學歷,參加同一個招聘會,但是,之后的幾年,互相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他們有些可能自主創了業,有些已經是公司的管理層,有些可能還是個小職員甚至有些女生已經結婚生子,在家相夫教子中。

當然,他們中的部分人,也有可能在不停地換工作中,他們陷入失業找工作,再失業再找工作的循環狀態中。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其實,這些都是認知水平不同造成的。

有些人,只追求自己過得舒服,沉迷玩樂,享受一時的安樂,從不主動去學習提升自己,最終被社會淘汰。

而有些人卻深謀遠慮,居安思危,每天用業余時間提升自己,不斷積累,挑戰自己認為的不可能,最終脫穎而出,成為別人望塵莫及的高山。

認知不同,沒有共同話題,多聊無益。

話,和懂的人講才有那種心靈碰撞的幸福,酒和對的人飲,才回味無窮,認知不同頻,不如各自轉身,各自活在各自的世界里為好。

02 愚者愛駁,智者愛省

如果遇到對方不善的言辭,那么,請控制好自己喜歡辯駁解釋的行為,因為那只會彰顯我們自己的淺薄與無知。

做人,一定要懂得言遲意緩,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內在,并及時自省,如此,才能變平庸為不凡。

劉德華就曾在一次直播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以前有很多前輩教過我,如果想要事業成功順遂的話,就一定要‘字字反思,然后不要句句反駁|’。”


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果我們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之處,總習慣去反駁他人,那么,我們將交不到任何一個值得交的朋友,因為,一個人身上不可能只有長處沒有短處。

反之,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長處,如果我們能看到別人的長處,那么,我們可以從每個人身上學習到我們自身所不具備的優勢。

面對批評質疑,愚蠢的人習慣去“懟”,這會將自己鎖在成長的邊緣,無法再有所精進。

而聰明的人,都會第一時間去反省自身的問題,從自己身上去找答案。

我們只有擁有了自我批評的勇敢,才能同時擁有快速成長的底氣。

03 一個人最大的愚蠢:習慣性反駁

凡事喜歡反駁的人,不但對提升自己能力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浪費了能夠精進自己的時間,到頭來,得不償失。

與其事事都想要去反駁,不如把時間節省下來,用于提升自己,精進自己。

其實,如果對方說的話與我們自己沒有利益沖突,那么,他說什么跟我們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其實無需浪費力氣去反駁對方。

沈從文,在他成功之前,也一樣引起過非常多的爭議,同時也遭到多方對他的批評。

有些人在報刊上發文說他思想淺薄,甚至說他的作品里都是一些低級趣味的垃圾。


面對這樣的言論,放在普通人身上,早就暴跳如雷了,但是,沈從文卻置若罔聞,當這些言論不存在,照樣埋頭寫他的文。

后來,他開始研究歷史文物時,有人又說他”整天不務正業,就知道玩些花花草草“。

他也同樣沉默,從不據理力爭,不解釋不辯駁,埋頭專注于自己的研究。

經過十幾年的研究,最終著書立說,名垂后世。

《道德經》有云:辯者不善,善者不辯。

是的,面對別人的反駁攻擊,多說無益;只要不入耳,不入心,別人說什么都永遠無法對你產生傷害。

真正聰明的人,絕不會淪陷于別人的嘴,他們只會在自己的心中修行精進自己。

專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深耕自己的領域,當我們爬到山頂時,我們便會發現,上山過程中的那些聲音,只不過是過眼云煙。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