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意思是: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不會花言巧語,巧言善辯的人不一定善良。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習慣性反駁”。有這種心理的人,不管你跟他說什么,他張口就否定你,跟你唱反調。生活中,我們誰都免不了被反駁、被批評。但愚蠢的人,會習慣性的針鋒相對,不贏不休;而有智慧的人,面對不同的意見時,先消化,再內省。
有人說:辯論,是毀掉幸福生活的一大殺手。不知你是否見過這樣的人:無論你說什么,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針對你,反駁你;無論觀點是否正確,只要言語勝過別人,他就會洋洋得意、并引以為傲。可事實上,處處反駁,事事爭辯,只會自斷后路,將自己推向不利的深淵。與親近之人辯論,會使之冷漠疏遠;與旁人辯論,又會徒增怒氣憤恨。過多的爭辯,并不會讓人高看你,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給你的好感。學會收斂,懂得克制,才是為人處世的最佳法則。
沉默有時候是最好的反抗。哲學家康德曾說: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并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的確如此,位置不同,不必爭辯;層次不同,無需較勁。這世間,總有人會不滿你、反對你;若是一一反駁,難免讓自己滿身戾氣,惹人生厭。遇事不辯,不是理虧退卻,恰恰是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保全了自己。君子和而不同,仁者向外兼容。
為人處世,反駁是本能,反省是本事。面對不善的言論,習慣性地辯駁、解釋對于自身而言毫無價值,能敞開心扉接納不同的意見,懂得反省,不急著去反駁,從而完善自己。看過一句話:盯人之短,則天下無人可交;看人之長,則世人皆可為吾師。當一個人擁有了自我批評的勇氣,也就擁有了快速成長的底氣。
無謂的反駁,并不能提升我們的能力,不去辯解,才能騰出足夠時間,去精進自己。真正聰明的人,不在別人的嘴里淪陷,只在自己的心中修行。專注于自己的行動,深耕自己的能力,當你到達山頂就會發現,外界的聲音,不過過眼煙云。
看過一個哲理故事:
有人問:“大師,快樂有什么秘訣?”大師答:“勿與愚者爭。”
問的人說:“我完全不認同你的觀點。”
大師答:“是的,你說得對!”
老子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和善的人,反求諸己,察而自省;智慧的人,一笑而過,自我精進。一個人境界越高,越能以超然心態,包容和接納別人的不同。
倘若有一天,曾經的那些憤懣不平,開始變得風輕云淡…那么恭喜你,你的格局已到達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