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性學習法
What:整體性學習法是什么?
整體學習法就是以發(fā)掘新習得知識與已有知識聯(lián)系為目標的學習方法。
Why:有什么好處?
可以利用已有知識去幫助理解新知識和在需要應用的時候提取知識。
What:往細一點說,整體學習法是什么?
- 框架:知識框架是某個學科整個知識體系的一個框架,對于某本書來說,就是目錄。如果一個學科是一座城市,那么這個學科的知識框架就是這個城市的規(guī)劃圖。有了框架就能方便地把一個知識點納入到整個體系當中去理解,也能清晰地知道對于整個學科,我還有什么地方是欠缺的,需要補足那一塊。
- 模型:有點像軟件開發(fā)中的原型設計,有了框架之后,上面的所有知識點都會從原型開始迭代,最一開始,最好能快速搭建起簡單的「有功能」的原型,然后接下來一邊迭代升級,一邊豐富鏈接。
- 高速公路:即便是一個學科體系,也不是孤立的,就像城市與城市之間也會有高速公路,跳出框架其實是用其他已知的、熟悉的「城市」的結構去構建新的城市。
上面這三點其實是并行的,框架也有它自己的模型,模型也需要它自己的框架,學科間可以互相借鑒比喻,學科內也可以互相借鑒比喻。世界上的學科原來也都是在一座城市里的,有些發(fā)展得越來越大之后,便成了獨立的城市。
How:如何實踐整體性學習法?
- 獲取知識:獲得盡可能全面的知識,不局限單一知識來源,書本,課程,網(wǎng)頁,盡可能多找到相關的資料,當然,要讀/聽完。
- 理解知識:理解知識也分為三個階段:1)普通理解,比如看到一個物理公式,至少要理解每個代數(shù)的含義。知道這個公式的原理和描述的對象。2)拓展階段,知道這個公式的來龍去脈,如何推導出來的?是解決什么問題或解釋什么現(xiàn)象的?(縱深拓展)知道這個公式發(fā)明的背景是什么,有沒有什么新技術 發(fā)明影響了這個公式的提出?同時期還有什么樣的公式,那個時代的科學家都在研究什么?(橫向拓展)。還可以開腦洞式地拓展,比如這個物理公式好像還能解釋某個經(jīng)濟學問題?(跳躍拓展)3)應用階段,在生活中實際使用這個公式。
- 糾錯與測試:測試則是用來檢測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而糾錯是糾正學習時的認知錯誤,包括那些使用比喻理解知識點的時候引入的一些不恰當?shù)念惐取y試有點像給自己出題來檢驗自己學沒學會。而糾錯更像是從已有的知識體系之外,刻意去了解一些能否定自己已有認知的信息去訂正,就像卓老板的口頭禪「知識這東西,就得經(jīng)常核實和訂正,尤其是那些從別人那聽來的知識」。
書中令我有所啟發(fā)的方法
- 概念網(wǎng):這其實是我對筆記流和思維腦圖的一個理解,概念網(wǎng)是在記筆記的時候把學到的概念寫在紙上,然后在紙上建立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的一種筆記方法,其實更像是一種 brain storm。其核心理念還是通過建立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鏈接來理解概念。
- 費曼技巧:其實就是教中學,把自己當做一個新生,嘗試用「教」的方法教自己,記得要把教的步驟寫下來,這樣更清晰,不會糊弄一下就過去了。遇到任何疑問猶豫的地方都要回到原始材料里去再學一遍。
- 表達問題:這一步其實就跟費曼技巧一樣,只不過「我」并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我的目的是要把問題本身清晰地講出來,程序員界非常流行的「橡皮鴨 debug」大法,就是這個。
- 面向項目的學習:做一個實際的項目,最好不是那種玩具性質的學習項目,而是真正面向公眾的產品,然后花1-3個月,一邊學習一邊做出來。比如你學的是編程,那么寫一個游戲或者建一個網(wǎng)站。比如你學的是歷史,那么就一個歷史問題寫一篇探討性的文章。比如你學的是會計,那么做一個對某些上市公司財報的分析。
- 學習的真相:學習不是坐在書桌前靜靜地讀12小時書,除了讀書上課,學習是跟別人探討,是把概念教給別人,是等車的時候的思考,是做項目時的調查,是寫論文,是做科研,更是動手自己實現(xiàn),學習的邊界要比我們想的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