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時在孔夫子舊書網淘書順便淘到一本《〈南方周末〉特稿手冊》。書不是很厚,多是收錄本世紀初那幾年《南方周末》著名記者李海鵬、南香紅、葉偉民、徐楠等撰寫的特稿,每篇特稿完結之后都附有寫作者的手記。這些寫作者們在手記里提出自己的思考,分享采訪、寫作時遇到的困難以及所采取的解決辦法,但無不是歷盡辛苦后、浸滿新聞人熱血的佳作。
特稿講究深度與廣度,同時也要在講述人物或事件時注重典型性與個性化,在感動讀者的同時給人以警示教育作用。翻閱數篇特稿,久居溫室的我內心里被擊中,難過,還有震撼。那個時候的《南方周末》是大膽的——記者們敢問、敢寫、敢深入,編輯敢過審,這得是多大的魄力與多強烈的熱忱呀!
曾經我對新聞的認知僅限于《新聞聯播》主播以及那些隨時出現在電視機前、舉著話筒說“我現在在……”的記者們,他們無不是外表光鮮、能夠游歷各地、接觸各界名人且為? 大家熟知名字的除明星以外的普通人。此種誤解與偏見直到我上大學選讀新聞學專業才真正改正。新聞主播、記者一邊在電視里、報紙上享受持續曝光、刷新存在感,一邊握舉麥克風出現在新聞現場,或傳播事實,或揭露監督,實現作為媒體人的擔當。
記者們總會遇到困難,甚至有時會有生命危險,尤其是在“揭黑”報道過程中,彼時他們只會迎難而上。
我抱著一顆敬畏之心,認真研讀這本特稿手冊,細細感受《南方周末》記者、編輯們的嘔心瀝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