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第5天】
《刻意練習》里面說,如果要學習一個新領域的知識,并快速成為其中的佼佼者,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學習在此領域卓越的前輩們總結的經驗,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意識地大量練習,更容易成功。
我需要寫一個動人的故事,如前文所說,我要寫個好故事。而《南方周末——特稿手冊》是這個領域里可以作為教科書一般的存在,只恨與之相遇太晚。
序言作者展江說:“這里的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榜樣人物’,而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人,甚至是處于苦難中的人。通過對人的敘述,揭示他們的生存狀態。”
出色的文字有什么用呢?在南方周末編輯張捷看來,出色的文字時傳播的利器。而特稿的定位是:追尋文字的美,呈現復雜的真。
什么是特稿?
百度百科解釋為:特稿,又叫紀實特稿、紀實稿,或者新聞特稿。
《新聞學大辭典》對特稿是這樣解釋的:“特稿就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等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簡單的說就是通過文字深入揭示事物本質,把問題說透徹的報道。它是一種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可分為解釋性報道、調查性報道、預測性報道、服務性報道、人物特寫等,按這種定義可知除消息以外,一切新聞報道皆為特稿,涵蓋太大。
這本書里面較之特稿匯編的其他書更值得學習的地方在于,每一篇入選的特稿之后,都會有作者手記:記錄當初寫這個選題的背景、過程、選取視角的原因、采訪的技巧、為什么這篇文章會入選,在作者本身看來寫的好在于什么方面等等。
大家都知道,一篇好的文章出爐,必要經過百十遍的痛苦斟酌、刪繁就簡,簡單的一個動詞或者一個形容詞,都會成為如鯁在喉的細小魚刺,更別說入選特稿獨特的視角珍貴的選擇過程和作者寶貴的寫作經驗。而這些經驗,很難從一篇已然成型的文章中找到思維的蛛絲馬跡,更別提寫作時候的情景再現。
比如,2002年到2009年服務于南方周末的高級記者李海鵬在寫《車陷入紫禁城》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在《記者手記:不僅僅是文本》中就提到:這篇文章的特殊之處在于選取了不同的角度。以往的報道大多關注技術性問題,而較少考慮文化癥結,而我的報道正是從文化的角度切入。啟發來自亨延順的《文化的重要作用》。當兩個國家制度上沒有太大的差別,為什么經濟發展水平會有非常大的差別?亨延順認為是因為文化不同,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決定著不同民族和國家的物質文明能夠達到什么樣的程度。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做了哪些準備,在過程中為什么要采取夾敘夾議,穿插寫法等,都在手記中有所交代。
比如,李海鵬在《滿語消失的最后一瞬》的手記《新聞不是無生命之物》中寫道:這是一篇研究型報道,動身去三家子屯之前,我買了十多本關于滿語和滿足文化的書瀏覽,重點閱讀了金啟孮的著作。有了相關研究的基礎,我才可以判斷在采訪中那些老人的說法是否準確。并在后面舉例說明。
他在《悲情航班MU5210》的手記《一個記者的24小時》里寫道:每當重大新聞發布時,新浪和搜狐網都會有大量評論和跟貼,其中就一定會有核心信息當事人的周邊人的發言,只不過會埋沒在數不清的聲音當中;做災難報道,一定要花時間把這些帖子都看了,里面必然有你想要的內容。這是基本功。
在未做記者之前,一定很少有人會因為要寫一個故事或者報道一個事件,如此細致的去了解一件事情,尤其在特稿中一些大家經常會忽略的人的視角出現,我們看完才會恍然大悟,原來真相是這樣的。
記者就是這樣一群人,有著比普通人更為敏感和悲憫的情懷,也更容易發現別人忽略的細節。而特稿,打動人的就是以第三方的視角,去還原當時事件發生的場景,以及挖掘具有普遍意義的單個事件背后產生的社會原因及社會影響,進而引發人們的自主思考。
特稿的語言,如在最后精華部分《特稿研究之我們說》里面所說:一個好記者不會僅僅滿足于記錄歷史,其暗藏的目的一定是影響今天。出色的文字能夠幫助傳播,而傳播才能帶來改變。記錄過程中,第一要義是真實,其次是語言描述。而描述的語言中,會參雜作者本身對于所見所聞的思考,對零散的素材進行篩選、重組,最后呈現出想要表達的主題,不戳破的淡淡的憂傷的感覺,卻字字句句在告訴你這是一件多么讓人遺憾的事件。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就是這般吧。
在《南方周末特稿選題與敘事》的節選論文中,作者張捷通過多年研究實踐,總結出了三個切口,第一選題,第二概述和場景,第三判斷性敘述,以此對南方周末特稿的操作做一個并不全面的略帶隨意的說明。非常值得研究和閱讀,并對希望從事非虛構類寫作的作者們有很大幫助。我就不在這里劇透了。
今天就暫時寫到這里,目前只閱讀了李海鵬的7篇文章,后面關于南香紅、葉偉民、徐楠、曹筠武等多人的作品還沒有開始閱讀,在之后的兩天里,我會把每天的閱讀心得慢慢寫出來。今天寫的有點多,超過千字文的范圍了,需要再精簡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