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英文名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這個詞相信我們都不陌生了,最近一年,有不少走在世界前沿的科學家、互聯網工作者大膽預測,未來十年,有50%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替代,到2040年,人工智能將進駐到各行各業,未來30年,90%的人都將失業!這些數據聽起來讓人難以置信,甚至讓人恐慌,而這種危機,已經在切實地發生了,教育、醫療、餐飲、律師、銀行、軍事、金融等,無論哪個領域,我們都能看到AI的身影,這種滲透在促進行業不斷轉型的同時,大量崗位也隨之消失,那我們人類究竟用什么與機器人競爭?我們的優勢在哪里?
那么我們要先看看自己與機器最大的不同,我們之所以稱為人,就是我們擁有完全獨立的大腦,我們可以有獨立思考、自由決斷的權利,如何運用好這項權利,進而讓自己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也將成為我們和孩子未來立足于AI時代最大競爭力。
孟子的《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凡事需講究辦法,接下來,我要引進一本書《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我將列出書中幾個讓我受益的精彩部分,開啟我們獨立思考的大門。
歐美小學模擬課堂
場景(1)
老師:“大家覺得領袖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偉大的人!”“有人望的人!”“聰明的人!”
老師:“歸根究底,為什么我們需要領袖?”
學生:“因為如果沒有領袖的話,大家就像一盤散沙。”
老師:“那么,為了不讓大家變成一盤散沙,領袖必須做些什么?”
學生:“把大家團結起來!”
老師:“怎么團結?”
學生:“用頭腦?”
學生:“有些領袖會用蠻力來約束大家。”
老師:“那把你們所了解的領袖形象寫出來。”
老師:“你們對領袖有什么不清楚、想要了解的地方,或是覺得有疑問的地方嗎?”
學生:“怎么樣才能成為領袖?”
學生:“以前就有領袖嗎?”
學生:“壞領袖從一開始就是壞人嗎?”
老師:“大家把對領袖的疑問全都列出來。我們一起討論,解決疑問。”
老師:“關于領袖,我想就已知的部分,問大家一些問題。理想的領袖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能認真考慮每個人。因為歷史上有太多不把人當人看待而失敗的領袖。”
學生:“我不這么認為。因為,如果要設身處地考慮每一個人,恐怕什么事也做不成。我覺得自己決定大方向,并且態度堅定的人才是理想的領袖。”
…
以上對話運用到的正是哈佛大學自我意見建立法的三個步驟
檢查自己對于領袖(事物)的了解程度;
查找有關領袖(事物)的疑問和想知道的事;
各自發表關于“理想的領袖形象(事物)”的意見。
場景(2)
老師:“今天請大家讀一段小說的內容。這本書是講一個少年冒險的故事,大家都讀過吧。”
學生:“讀過了。”
老師:“今天我們要用跟以往有點不同的方法來讀這個故事。各位桌上都放有綠、黃、紅色的記號筆吧?”
學生:“用這些筆畫線嗎?”
老師:“是的,請你們在讀小說的同時,用這3種顏色的記號筆在書的各個段落畫線。畫線有一定的規則,你們要仔細聽。
首先,用綠色的筆在你覺得‘原來如此,充分理解了’的地方畫線。用黃色的筆在‘它說的意思有一點不太明白’,或“最好查證或思考一下”的地方畫線。而用紅色的筆在‘完全看不懂’的地方畫線。”
學生:“紅色、黃色和綠色,好像紅綠燈哦。”
老師:“真細心!其實這3種顏色就是從紅綠燈聯想來的。綠色是‘理解清楚,可以繼續前進’,黃色是‘最好稍微停下來想一下’,紅色是‘怎么想也不理解,暫停’的意思。”
學生:“我猜也是這樣。”
老師:“大家不用急,慢慢讀。在讀的時候問自己‘對這里確實已經理解了嗎?’或是‘最好稍微思考或調查一下?',誠實地區分顏色畫線十分重要。并不是畫綠線多就比較好,或是畫黃線、紅線多的人比較厲害。重要的是能確實掌握自己對每段文字理解的程度。好了,現在大家邊畫線邊閱讀吧。”
以上對話體現的是信號燈顏色的馬克筆“分色法”的典型用法,此方法是朗·理查德特所著《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思維訓練課》中介紹的技巧,書中還詳細解說了另外6種方法,分別是,5歲小孩說明法/深入挖掘專業術語法翻譯英文法/理解程度檢查表法/用5W1H反駁法/提出好問題法則
這7種方法,再結合以下4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問題
1.檢查自己對獲得的信息是否真正理解
2.切實舉出不理解的部分是什么
3.為消除“不理解的部分”,思考有效問題
4.養成實際提問的習慣
除了課堂運用,再看看生活中最簡單的運用
場景(1)
羅馬怎么樣?”
“嗯,不錯。”
一般來說,大約這種程度就結束了吧。
可是英語文化的人絕對不只是這樣。
“羅馬怎么樣?”
“嗯,很不錯哦。”
“不錯是什么意思?你是指食物好吃,而且美女如云嗎?”
“城市本身非常精彩,可以說它與歷史并存吧。”
“若從與歷史并存的角度來看,京都也是一樣。羅馬和京都哪個比較好呢?”
“嗯,兩座城市都好啊。”
“那么,如果這兩座城市你只能去一個,你會選哪個?”
…
場景(2)
至今最令我驚訝的是“吃餃子的根據”。
一位美國朋友問我:“晚飯想吃什么?”
我回答:“餃子。”
他問:“為什么?”
當時我覺得很煩:“怎么,想吃餃子也需要什么理由嗎?”
但仔細觀察后才知道,在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人對任何事都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也會坦白地問出來。不僅在談判或者會議這樣的場合,甚至每天的聊天對話,都要有“根據”。你可能會覺得“這樣不是很累嗎”,但從他們的立場來看,卻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正是這種凡事愛探究的習慣,造就了他們非凡的獨立思考力。
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從現在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進行思考依據練習。看幾組實例。
【早上出門前】
〔自問〕為什么要穿這件襯衫?
〔根據〕因為只有這件襯衫熨好了(或者是因為喜歡它之類)。
【在咖啡店】
〔自問〕為什么要點冰咖啡?〔根據〕因為很熱(或者是因為手上有冰咖啡優惠券之類)。
〔自問〕為什么不選B領帶,而要選A領帶?
〔根據〕雖然自己比較喜歡B領帶,但是前幾天戴A領帶上班,受到公司女同事們的好評。
【吃午餐時】
〔自問〕為什么不選B套餐而選A套餐呢?
〔根據〕B套餐雖然比較便宜,但幾乎沒有青菜。A套餐雖然貴,但可以吃到青菜。
重點 “為什么選擇A”,是把焦點放在A上思考根據,相對而言,做出比較后再思考“為什么不選B而選A”,會令選擇A的根據更深入,也更具說服力。
再比如,就買車的顏色來思考,選擇“黑色”的時候,只問“為什么選黑色”,大概就只會想出關于“黑色”的根據。但是,如果比較“為什么不選現在使用的車的白色,而選黑色呢”,就可加入“因為喜歡黑色”這樣的理由。像是“白色很容易變黃,雖然別人說在漆黑的夜晚開車,白色比黑色明顯,較為安全,但黑色的安全性也未必比較差”等,讓“選黑色的必要性”更顯現出來。“比較”能加深人們的思考,也是一種徹底思考的常識。
愛因斯坦曾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本書除了理論支撐,更有大量的實踐結合,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以上只是我從書中選取的幾個部分,《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我相信通過它,人人都能學會思考,愛思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