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軍萬馬,萬籟無聲
我特別喜歡看港劇,尤其是歷史劇,有一種粗制濫造的別樣美感。
以前有一部港劇,《楚漢驕雄》,里面有個片段,劉邦起義后去投奔項羽,項羽帶他述說革命理想,把劉邦帶到一片小樹林,問他,如果這個樹林里有十萬兵馬,這里會怎么樣?
劉邦說,「那當然,熙熙攘攘,熱鬧得好像一個集市。」
江華演的項羽說,「不對,我看到的是,千軍萬馬,萬籟無聲。」
鄭少秋演的劉邦嚇得渾身打個冷戰(zhàn),決定跟著項羽混。
港劇好就好在,想象力好,雖然是粗制濫造,但是因為編劇的想象力好,感覺都是對的,反而有一種野史的生命力。
越長大,越能理解,想象力,是一種稀缺的財富。
幾年前,我最開始跨入內容行業(yè)的時候,勸過一個姑娘一起來做公號,她的文筆和內容都不錯,她去報了很多課,最后,她跟百度百家簽了約,一篇50,我當時震驚了,怎么能看上這么低的價格,我告訴她,公號只要堅持半年,收入就是這個收入的百倍。
她聳聳肩,振振有詞地告訴我,「百度百家給我錢了啊,我寫公號,我沒看到錢。」
結果就是,當年做公號的人均百萬的時候,她在百度百家堅持了一年多就堅持不下去了。
前不久找到我說,想重新做自媒體。
孔子有句話叫,「夏蟲不足語冰」。只能活三季的蟲子,不可能理解冰是怎么一回事,你一說冰,它就急了。
過去我一直以為,夏蟲不足語冰,是認知不行,格局不行,但是見了太多夏蟲不足語冰的人,現(xiàn)在我覺得,這就是想象力不行。
2.?不賺毛毛錢
很多人都在搞副業(yè),但是之所以很多人搞副業(yè),搞這么多年,還是沒有成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很多人把副業(yè)這件事理解錯了,理解成了——「搞錢」,甚至更偏狹地理解成「薅羊毛」。對很多人來說,就是薅一個平臺的羊毛,一個視頻,一篇文章,或者一個代發(fā),薅個30,50,甚至3塊、5塊,只要薅的平臺足夠多,一篇文章發(fā)十個八個平臺,一天小幾百到手,就是「搞錢」了,就是「副業(yè)」了。
然而所有羊毛黨,都有一個問題,一個羊毛,最多薅一年,甚至不會超過幾天,為什么?因為羊毛出在羊身上,羊,不傻。
所謂的羊,都是互聯(lián)網(wǎng)大公司,他們的算法,都經(jīng)過層層設計,小部分確實是漏洞,大部分,都是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引流手段,這方面我在文章《!》里寫過。
不過,可以理解,因為不少人是,家庭主婦、大學生、上班族,對他們而言,薅一百兩百,上班摸魚,上課偷懶,一個月能賺千把塊錢,都是賺的,請女朋友吃飯,買個化妝品,都是賺的。
但是結果就是,賺毛毛錢的,最后連毛毛錢都賺不了。
你以為你在薅羊毛,其實你才是羊毛,這些羊毛黨,本身就是產(chǎn)品的一部分,拿自己最珍貴的時間,換一點毛毛錢。
所以羊毛群和這些所謂的自媒體群,都是火熱的時候,千軍萬馬,過半年萬籟無聲。羊毛黨,要一直尋找下一個羊毛,這不是副業(yè),這叫「數(shù)據(jù)蝗蟲」。
3.?兩個曲線
副業(yè)不是「搞錢」,副業(yè)的真正價值,是開啟人生第二曲線。
如果給年齡-收入畫個曲線,大多數(shù)人的曲線走勢是這樣的。
如果給所有家庭的需求畫個曲線,大概是這樣的。
如果兩張圖重合,會發(fā)現(xiàn)收入曲線完全無法覆蓋上需求曲線,因為到了35歲這個節(jié)點,幾乎所有職場人的事業(yè)開始進入瓶頸期,而幾乎所有家庭的需求曲線,從這時候開始,進入一個高速增長期,因此,有一個叫「35歲職場危機」的詞廣為流傳。
很多剛進入職場的二十多歲年輕人,在看到「35歲職場危機」這個詞的時候,不禁疑惑,在職場上,真的一到了35歲很多人就會失業(yè)嗎?這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只是有人在販賣焦慮?
所謂的「35歲危機」,并不是到了35歲就失業(yè),而是大概在35歲左右,你的家庭收入,開始無法覆蓋支出,然而你的身體,卻開始無法承受以前的工作狀態(tài),收入反而開始緩慢下滑。
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情況更能說明一切,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的裁員節(jié)點已經(jīng)無數(shù)次證明這一點。
35歲職場危機,確實存在,而且絕對不是個例,35歲儼然成為了職場人的一個分水嶺,35歲,才開始自己的職場冬天,這就是夏蟲不可語冰那個冰。
4.?人生第二曲線
那么職場人該如何面對35歲危機,如何讓收入曲線覆蓋需求曲線?這時候就需要第二條收入曲線,這個第二條收入曲線就是副業(yè)。
只不過,要把副業(yè)當主業(yè),到了35歲還沒有副業(yè)的人,大概率是因為,他們前面的時間浪費了。
人生的第二曲線,很多人都有誤區(qū),想著我就賺些小錢,薅些平臺的羊毛,賺些就行了,但往往這樣想的,最后自己都成了被薅的羊,被割的韭菜,因為你在拿自己的業(yè)余去拼人家吃飯的本事。
這些人,就是「十萬人馬,熙熙攘攘」,最終被那些「千軍萬馬,萬籟無聲」的玩家殺得一干二凈,無他,前者業(yè)余,后者專業(yè)。
我換了幾個賽道,最近見投資人給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人一定要換圈子,你圈子上限什么水平,基本就決定了你的上限什么水平,大家都是做一樣的事,能做到上限的人,就是頭腦+運勢+天賦+執(zhí)行力頂尖的人,任何一樣跟他差一點,你就無法超越他,在同樣一個圈子里,思路一樣,操作一樣,即使互相不說,套路一看都能摸個八九不離十,怎么突破上限,沒有辦法突破,因為你連想象都想象不到。
我剛畢業(yè)的時候,在制造業(yè)打工人這個圈子里,月薪2300,還經(jīng)常要加班,新人比較厲害的,5-6k,再厲害的,7-8k,不是人厲害,是因為工作有一定危險性了。過2-3年,看見大學群里朋友分享經(jīng)驗,說自己賺多少錢呢?2-3w,群里激動得不得了,都跟看天神一樣看待,女生忙著加大神QQ,甚至有人組織線上分享,那時候,我就知道,這個圈子的上限就是這個水平,你各方面做到最佳,就是這個水平,這個圈子討論的,都是圖紙、技術、考證,都認為要做大牛大神,只有技術突破,才能升職,才能加薪。
后來因為我開始在轉崗做企業(yè)內部戰(zhàn)略管理,開始接觸到多行業(yè)的人,其中一些建材行業(yè)的人,發(fā)現(xiàn)這些人的收入,很多最差的,一年也在50w左右,那時候房地產(chǎn)最火,建材行業(yè)也跟著發(fā)財,因為認識了這些行業(yè)的人,于是我也開始試著創(chuàng)業(yè)。
這個賽道的轉換,讓我進入了全新的圈子,然后果然,很輕松我拿到了50w,但是這個在我想繼續(xù)做下去的時候,做不動了,因為我起步比較晚,這個行業(yè),有做到50-1000w這個級別的,但是我做,就是做得突不破百萬。這個圈子里討論的,也都是政府關系、客戶、房地產(chǎn)的趨勢、大宗原材料價格,大家最常做的事就是應酬。這幾樣,都不受我控制,我在短期內也無法突破,我只能慢慢熬,我們這行,到千萬流水的,都是40-50歲的,這就是我的未來。
后來大概2014年的時候,我開始接觸知乎,開始接觸自媒體這個圈子,然后用半年的時間,我開始逐漸感受流量、用戶增長、互聯(lián)網(wǎng)運營、社群這些概念,然后在這時候,看別人開了公號,自己也開了公號,看別人寫什么,自己也寫什么,有什么大號就關注什么大號,研究別人寫什么,從今天來看,是踏對了節(jié)奏,踩上了風口,但是你知道嗎?
當時是沒有風口的概念的,比如開公號,有一部分原因,是知乎不給開專欄。當時,只要是個大V,都可以申請下來專欄,我當時在知乎的點贊量是全知乎第幾我忘了,粉絲數(shù)是前幾,要知道這包括知乎邀請的李開復這些人,還有別人都已經(jīng)在知乎寫了1-2年,我到這才不到半年,但是,就是申請不下來專欄,沒有辦法才去的微信公號,真的是,「使我有洛陽二頃田,安能佩六國相印?」
現(xiàn)在回頭看,知乎專欄屁用不頂,但在進入微信公號以后,逐漸的認識了一些自媒體圈子里的人,開始懂了其中玩法,自己也摸索出來一些玩法,然后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我那時候在知乎宣布,能做到年入百萬不是夢,那時候的想法也很幼稚,就是年入百萬,因為自己創(chuàng)業(yè)嘛,做建材,沒做到年入百萬,就想突破一下。
結果一步步做下來,遠超預期,巔峰時期我曾經(jīng)做到一年廣告500w收入,當然這個行業(yè)頂級的,有一年過億的收入,還有后來直播帶貨興起以后,薇婭和李佳琦這種巨無霸,因為這個行業(yè)的上限很高,我確實不如這些人,但是也算小成,所以,我們這些圈內人,只要稍微跟上,就能賺錢。
做自媒體的幾年,我也認識了很多圈里的朋友,圈里賺到快錢的人,無非就是買車買包,聰明點的買房。然后我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實,大家其實都沒有一個途徑,能把自己賺到的快錢固化下來,大家都不懂,跟拆遷拿到幾千萬的暴發(fā)戶一樣,所以我開始逐漸遠離這個圈子,跟圈內的朋友用一年多的時間都斷了聯(lián)系。
最近幾個月,我逐漸開始接觸投資圈,我最大的感觸是,這個圈里根本拿錢不當錢。其實我在16年的時候,也接觸過投資圈,但是當時一門心思只想把自媒體做好,沒有覺得有什么必要投資。但是那時候認識的人脈,讓我后來結識了很多創(chuàng)投圈的人,開始真正思考商業(yè)模式、商業(yè)的底層邏輯,護城河,把自己當一家公司在運營,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專欄,一份報紙,只不過里面恰好有廣告而已。
可以說,每次換圈子,都帶來價值5-10倍的增長,每一次都是無意中認識的人,帶我入行,讓我開始更新圈子,切換賽道,沒有這些人,這些事,呆在原來的圈子里,思維永遠不可能換。
5.?如何把副業(yè)當主業(yè)做?
所以關鍵不是做副業(yè),而是把副業(yè)當主業(yè)做,你的主業(yè)才是副業(yè)。
那么如何把副業(yè)當主業(yè)做?從我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就是:
做對事。
跟對人。
正確堆量。
做對事就是選對一個行業(yè),跟對人就是選擇一個能正確帶你走上道路的人,然后正確堆量,重復做正確的事。
做對事,決定你能不能賺到錢;
跟對人,決定你的付出是不是有回報;
正確堆量,決定你副業(yè)的上限。
大部分人,都止步于第一步。在人群中熙熙攘攘地撿個毛毛錢。
因為他們遇到的老師,自己也只能撿個毛毛錢。只有少數(shù)找到導師,才能找到人生第二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