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二午睡時刻,一位母親帶著乘著火車來到一個陌生的鎮子上,給偷竊未遂而被意外槍殺的兒子上墳。神父從午睡中醒來,給她們公墓的鑰匙。不知怎么回事,整個鎮子的人都從午睡中醒來,圍觀這對母女。母親不卑不亢,挺直的腰身,牽著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4000字左右的短篇,讀完什么印象也沒留下,只覺得那位兒子死的無辜。
不過后來又讀了一遍,我問,好端端的為什么要去偷東西呢,而母親又說“他是個非常好的人”“我告訴過他,不要偷窮人家的東西,他很聽我的話。”
想到這兒我又覺得奇怪,明明“鎮上沒人知道他(兒子)是誰”,為什么遠在外地的母親能得到這個消息?
來的路上為什么會穿過香蕉林,母親為什么要對女兒這么兇?
為什么偏偏是在午睡時刻,又為什么是禮拜二?
然后我就發揚高中語文老師的作風,查了查作品背景。
《禮拜二午睡時刻》同名短篇小說的大背景是20世紀的哥倫比亞,處于拉斐爾·雷耶斯·普列托統治時期,當時,馬格雷納河流域大面積種植香蕉,使哥倫比亞的大西洋沿岸一帶突然繁榮起來。"香蕉熱"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外來商人。美國對當地自然經濟掠奪式的開發、對當地廉潔勞動力的剝削、加強在拉丁美洲各國經濟上的束縛, 殖民者颶風般的掠奪和政權的反復更迭使拉丁美洲國家處于極端的貧困之中,人民除了經受著貧窮之外,個體生命沒有絲毫保障,人民正處在混沌蒙昧的未覺醒狀態下。
根據西方文化傳統,禮拜一,上帝創造天地。改變世界的榮耀歸于耶和華。而禮拜二,人類可以擁有這樣的榮耀。禮拜二成為創造人間重大變化的時間。
難怪路上會出現香蕉林了。
這個非常好的人想必也是迫于經濟壓力,不得已才去偷東西的吧。
不過我還是不懂,時間設定在禮拜二難道是說母親的行為對小鎮造成了什么影響嗎?
再讀一遍,發現這位母親進入小鎮的時候并不是靠大喊大叫吵醒小鎮居民的,她只是帶著女兒去找了午睡中的神父。神父迷迷蒙蒙從午睡中醒來,掃墓的消息一下子傳了開來。居民分分前來圍觀。可母親一直不卑不亢,仿佛犯錯的應該是神父,應該是居民。
如果不是問心無愧,又怎么能如此冷靜自持地走在小鎮的街道上呢?畢竟她講看到的是這樣一群混沌蒙昧的人啊!這位母親正用悲憫救贖著整個小鎮的居民。
以上見解變得很像回答外國小說鑒賞的答題模式,請見諒。
至于兒子去世母親是如何得知的消息,母親為何要對女兒這么兇這兩個問題交給大家自己思考,每個人的見解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