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十月六日,貴妃獨孤氏薨逝,十月七日,追謚為貞懿皇后。
24、
十一月七日,田承嗣的部將吳希光獻出瀛州投降。
25、
嶺南節度使路嗣恭擢升流刑犯孟瑤、敬冕為將,討伐哥舒晃。孟瑤以大軍封鎖要沖,敬冕從小道輕裝深入,十一月十七日,攻克廣州,斬哥舒晃及其黨羽一萬余人。
路嗣恭討伐哥舒晃時,容管經略使王翃遣將派兵協助;西原賊帥覃問乘虛襲擊容州,王翃設伏兵生擒覃問。
26、
十二月,回紇騎兵一千人入寇夏州,被州將梁榮宗擊破于烏水。郭子儀遣兵三千救夏州,回紇遁去。
27、
元載、王縉上奏魏州鹽貴,建議禁止鹽入其境,給田承嗣增加困難。皇上不許,說:“承嗣負朕,百姓何罪!”
28、
田承嗣申請入朝,李正己屢次為人上表,乞求允許他改過自新。
大歷十一年(公元776年)
1、
春,正月三日,派諫議大夫杜亞出使魏州,宣旨慰撫田承嗣。
2、
正月二十二日,西川節度使崔寧奏報擊破吐蕃四節度及突厥、吐谷渾、氐、羌群蠻部眾二十余萬,斬首一萬余級。
3、
二月二十二日,田承嗣再次遣使上表,申請入朝。皇上于是下詔,赦免田承嗣的罪,恢復他的官爵,允許他與家屬入朝,其所部抗拒朝命者,一切不問。
4、
二月二十三日,增加朔方五城戍防士兵,以防備回紇。
5、
三月一日,河陽軍亂,驅逐監軍冉庭蘭出城,大肆搶掠三日。冉庭蘭率援軍回城,誅殺亂者數十人,平定嘩變。
6、
五月,汴宋留后田神玉去世。都虞候李靈曜殺兵馬使、濮州刺史孟鑒,跟北方的田承嗣交結,作為外援。五月七日,朝廷任命永平節度使李勉兼汴州、宋州等八州留后。五月九日,任命李靈曜為濮州刺史,李靈曜不受詔。六月二日,任命李靈曜為汴宋留后,派使者宣旨撫慰。
7、
秋,七月,田承嗣派兵入寇滑州,擊敗李勉。
8、
吐蕃入寇石門,深入到長澤川。
9、
八月十一日,加授盧龍節度使朱泚為同平章事。
10、
李靈曜既為留后,更加驕慢,轄區內八州刺史、縣令全部由自己黨羽擔任,想要效仿河北諸鎮。八月二十九日,皇帝下詔,命淮西節度使李忠臣、永平節度使李勉、河陽三城使馬燧討伐他。淮南節度使陳少游、淄青節度使李正己也都進兵攻擊李靈曜。
汴宋兵馬使、攝節度副使李僧惠,是李靈曜的軍師。宋州牙門將劉昌派曾神表秘密游說李僧惠;李僧惠召見劉昌,向他問計,劉昌為他分析叛逆后果,聲淚俱下。李僧惠于是與汴宋牙將高憑、石隱金派曾神表奉表到京師,請討李靈曜。九月八日,朝廷任命李僧惠為宋州刺史,高憑為曹州刺史,石隱金為鄆州刺史。
九月十一日,李忠臣、馬燧駐軍于鄭州,李靈曜引兵迎戰;兩軍想不到他這么快就來,退軍到滎澤,淮西軍士潰去十分之五六。鄭州士民皆驚,走入東都。李忠臣準備撤回淮西,馬燧堅決反對,說:“以順討逆,何愁不能攻克?為何自棄功名!”下令鞏固壁壘,按兵不動。李忠臣聽聞,也稍稍收集散卒,過了幾天,重新集結,軍勢又振作起來。
九月十四日,李正己奏報攻克鄆州、濮州二州。
九月十八日,李僧惠擊敗李靈曜兵于雍丘。
冬,十月,李忠臣、馬燧進擊李靈曜,李忠臣走汴南,馬燧走汴北,屢次擊破李靈曜軍;十月十八日,與陳少游前軍會師,與李靈曜大戰于汴州城西,李靈曜敗,入城固守。十月十九日,李忠臣等圍城。
田承嗣派田悅將兵救援李靈曜,擊敗永平、淄青兵于匡城,乘勝進軍汴州,扎營于城北數里。十月二十二日,李忠臣派裨將李重倩率輕騎兵數百人夜入其營,縱橫貫穿,斬數十人而還,營中大駭;李忠臣、馬燧率大軍繼后,鼓噪而入,田悅軍不戰而潰,田悅脫身向北逃走,將士死者尸體相連,不可勝數。李靈曜聽聞,打開城門,連夜逃遁,汴州平定。李重倩,是奚部落人。
十月二十三日,李靈曜逃到韋城,永平將杜如江將他生擒。
馬燧知道李忠臣暴戾,把自己的功勞讓給他,不入汴城,引軍向西,屯駐在板橋。李忠臣入城,果然把功勞全部據為己有;宋州刺史李僧惠與他爭功,李忠臣在會議時將他擊殺;又想要殺劉昌,劉昌遁逃,得免一死。
十月三十日,李勉械送李靈曜至京師;斬首。
11、
十二月四日,李正己、李寶臣都加授為同平章事。
12、
涇原節度使馬璘病危,任命行軍司馬段秀實為知節度事,把后事托付給他。段秀實下令戒嚴,以備非常,十二月十三日,馬璘薨逝,軍中奔哭者數千人。在門前哭泣喧嘩,段秀實全都不許他們進去。命押牙馬頔(di)治喪事于內,李漢惠接賓客于外,妻妾子孫在室內哀悼,宗族成員在庭院中,將佐在軍營前,士卒則在自己營帳哀哭,百姓各自留在自己家里。有站在路上聚集談話的,即刻逮捕關押;不是護喪從行者,不得遠送。致祭拜哭,都有禮儀規定,送喪遠近,都有標準,違者以軍法從事。都虞候史廷幹、兵馬使崔珍、十將(低級軍官)張景華密謀乘喪事作亂,段秀實知道了,上奏保薦史廷幹去京師做宮廷宿衛,調任崔珍屯駐靈臺,補授張景華到外州縣任職,沒有殺一個人,軍府晏然無事。
馬璘的家產多到無法計算,他在京師的住宅,豪華程度超過其他功勛權貴,僅建造中堂,就花費二十萬緡,其他房間所費也相差無幾,但是,他的子孫沒有德行,家產很快就敗光了。
13、
十二月十五日,昭義節度使李承昭上表稱自己病重,朝廷任命澤潞行軍司馬李抱真兼知磁州、邢州兩州留后。
14、
十二月二十七日,加授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同平章事,仍兼領汴州刺史,治所遷到汴州。
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
1、
春,三月三日,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鳳翔、懷澤潞、秦隴節度使李抱玉薨逝,弟弟李抱真仍兼領懷澤潞留后。
2、
三月十一日,任命河東行軍司馬鮑防為河東節度使。鮑防,是襄州人。
3、
田承嗣竟不入朝,又協助李靈曜,皇上再次下令討伐他。田承嗣于是又上表謝罪。皇上也無可奈何,三月十八日,恢復田承嗣全部官爵,仍令他不必入朝。
4、
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元載專橫,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縉阿附他,二人都貪污。元載的妻子王氏及兒子元伯和、元仲武,王縉的弟弟、妹妹以及出入家門的尼姑們,爭相收受賄賂。又把政事委任給手下的官吏們,士人想要當官的,不結交他的子弟及主書卓英倩等人,就毫無辦法。皇上包容忍耐他們很多年,元載、王縉毫無收斂。
皇上想要誅殺他們,擔心左右泄漏消息,沒有一個可以談話的人,獨自與左金吾大將軍吳湊密謀。吳湊,是皇上的舅舅。正巧有人告發元載、王縉在夜里設壇祭神,圖謀不軌,三月二十八日,皇上登臨延英殿,命吳湊逮捕元載、王縉于政事堂,又逮捕元仲武及卓英倩等下獄。命吏部尚書劉晏與御史大夫李涵等共同審問,所有審問要點都由皇帝發出,又派宦官詰問他們一些隱秘陰謀,元載、王縉都伏罪。當天,先杖殺左衛將軍、知內侍省事董秀于禁中,然后賜元載自盡于萬年縣。元載向主審官請求說:“愿得快死!”主審官說:“相公須稍微受點污辱,不要怪我!”于是脫下自己的臟襪子塞在他嘴里,再將他殺死。王縉起初也是賜他自盡,劉晏對李涵等人說:“按慣例,重刑需要上奏皇帝核準,何況是大臣!況且執法對首犯、從犯有區別,應該再請示皇帝。”李涵等人聽從。皇上于是貶王縉為括州刺史。元載的妻子王氏,是王忠嗣的女兒,與兒子元伯和、元仲武、元季能都伏誅。有司抄沒他的家財,僅胡椒就有八百石,其他財物數量也與此相當。
5、
夏,四月一日,任命太常卿楊綰為中書侍郎,禮部侍郎常袞為門下侍郎,并同平章事。楊綰性格清廉儉素,制書下達之日,朝野相互慶賀。郭子儀正在宴客,聽到消息,即刻撤減座中聲樂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幹,衛隊盛大,即日裁減,只留下十名騎兵。中丞崔寬,宅第宏偉奢侈,緊急撤除。
6、
四月二日,貶吏部侍郎楊炎、諫議大夫韓洄、包佶、起居舍人韓會等十余人,都是元載黨羽。楊炎,是鳳翔人。元載時常遴選有文學才望者一人,特別親近厚待,準備以后做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楊炎被貶。韓洄,是韓滉的弟弟。韓會,是南陽人。皇上起初想要把楊炎等人全部誅殺,吳湊竭力諫勸援救,因此只是將他們貶官。
7、
四月十六日,吐蕃入寇黎州、雅州;被西川節度使崔寧擊破。
8、
元載因為官員們都想留在京師,覺得對自己構成威脅,于是制定俸祿政策,外官收入很高,而京官工資很低,京官無法養家糊口,經常向外官借貸。楊綰、常袞上奏京官俸祿太薄;四月二十八日,皇帝下詔,增加京官俸祿,每年約十五萬六千余緡。
五月一日,皇帝下詔,除都團練使仍保留外,其他各州團練守捉使全部撤銷。又下令諸使,除非軍事要急,不得擅自征召刺史及停止其職務,派人代理。又制定諸州兵員定額,都有常數,凡是招募來由官府供應他家里糧食和春冬衣服的,稱為“官健”;本地居民,春夏歸農、秋冬集訓、官府只供應他們自己口糧及醬菜的,稱為“團結”。自從兵興以來,州縣官俸祿標準不一致,加上元載、王縉隨情徇私,刺史們的俸祿,有的一個月給一千緡,有的只有幾十緡,至此,才開始制定節度使以下至主簿、縣尉俸祿,原來多的減少,原來少的增加,上下有序,法制才粗略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