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戀,是一個人的獨舞,那么執著,那么狂熱,那么凄美。當她的生命走到盡頭,這場一個人的獨舞終于到了曲終人散的那一刻,她才告訴他,她一直在默默愛著他,她和她,有一個共同的孩子。
茨威格筆下的女主人公往往有不幸的遭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他女性心理小說的代表作,描寫了一個女人對一位作家長達十八年的暗戀與糾葛。
我無法理解這樣的畸愛,但仍然會為茨威格高妙、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所傾倒,女人暗戀心理的描寫很有代入感。
你一直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在四十一歲生日當天,小說家R收到一封陌生的來信,是女人的字體,字跡潦草,足有二三十頁。
這是一封奇怪的信,沒有稱呼,“你,一直都不知道我存在的你??!”是這封信的頂頭。
女人在信中告訴R,她八歲的兒子生病死了,就在昨天。如今,在這個世界上只有R是她的依靠,她愛了他十五六年,而他,卻一直不知道她的存在。
女人十三歲那年,R搬進她所居住的樓房。搬家那天,小說家那些高級的軟皮封面的外文書籍,引起了少女的濃厚興趣,她久久徘徊,舍不得離去。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愛。這些書籍,讓一個愛讀書的情感細膩敏感的少女,對從未謀面的小說家產生了期待,這便是她對他執著的愛情最初萌芽的土壤。
她終于見到了他,一個年輕、漂亮、身材高挑、動作靈活而瀟灑的他。
你是一個輕浮、樂于玩樂、喜歡奇遇,并且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可是,你同時又很嚴肅認真地從事著你的藝術事業……你生活在兩個世界里,你有光明的一面,同時也有陰暗的一面……那是我才是個十三歲的小女孩,我在初次和你見面時,就發現了你的雙重人格,我馬上就被你吸引住了,就如同中了魔法一樣。
越是內心孤獨的孩子,越是容易輕易愛上一個人,這個人往往有這個孩子所崇拜且無法輕松企及的才華,這樣的愛卑微、執著,無從訴說,暗藏心底。
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孩子的暗戀是無人能比的愛情,這種愛情不懷有任何希望、低微,不為人所重視,充滿熱情,只是一味地迎合愛人,這和成年女人的熾熱欲望不同,它沒有那種愛情所具有的貪婪欲望。聚集全部的熱情,這只有孤獨的孩子才能做到。
單戀真是奇妙,有人因此沉淪,有人因此瘋狂,有人因此變成更好的自己。
我的世界因為你才變得有意義,沒有你的生活是毫無價值的。我因為你而發生了改變。以前,我在學校成績平庸,在愛上你以后,我認真讀書,常為了看書熬到深夜,我的成績也變成了班上的第一。
她在房門的窺視孔里,悄悄地注視著他,記得他的每一條領帶,能認出他的每一件衣服。甚至因為愛他,而親吻他摸過的門把手,收藏他丟在門前的煙頭。她總是站在胡同里看他房間的燈光,以此來感覺他的存在。
可是,他卻從來沒有注意過這個瘦小的少女,完全感知不到她那狂熱、卑微的愛。
十六歲,女主的母親要帶著她改嫁到因斯布魯克去。聽到這個可怕的消息,十六歲的少女眼前一黑暈了過去。
在離開的前一天下午,她終于鼓起勇氣叩響了小說家的房門,然后家中卻沒有人。
雖然從你家門口到我家才四步路的距離,可我好像是在 雪地里艱難地走了幾個小時,累得全身無力,一頭倒在了旅行毯上。
少女在門廊里等待心愛的人,等了一整晚。凌晨,他終于回來了,她幾乎想要撲倒在他腳下,然而,他是和一個女人一同回來的。其實,她知道,他一直在頻繁交往不同的女人,但這完全無法阻止她愛他,瘋狂地愛著他。
在人群中孤獨生活
這個世界上,難道還有比在人群中孤獨生活更可怕的事情嗎?
在因斯布魯克生活的兩年,她獨自沉浸在自己憂郁的小天地里,自我孤獨,自我折磨,只在心靈深處與她的愛人獨處。
我把與你有關的往事反復地想著,多細小的事情都不放過。我回想起和你每一次見面時的情景,每一次等你回家時的樣子。
我買了你寫的書,要是那天在報紙上看到了你的名字,這天就會成為我慶祝的節日。你的書我讀了無數遍,每一行我都能背出來。
這樣孤獨、狂熱、近乎絕望地暗戀他,是因為她卑微且不美嗎?不,她已經快要十八歲了,走在街上,年輕人都會回頭看她,她是那么的青春勃發,那么的美好??墒?,她心里容不下任何人,只想把自己獻給他。
在十八歲那年的秋天,她終于說服家人,獨自回到維也納。白天,在服裝店工作,夜晚,在月光下仰望他窗口的燈光,知道他屋里的燈熄滅才離開。
一周后,她終于再次見到他,看到他和朋友談笑,看到他牽著陌生女人的手。
我突然感覺到一種來自肉體的痛苦,我心里波濤涌動,我恨你,恨你和別的女人如此親密,同時,我也渴望著能得到你的親昵。因為我自尊心的影響,我一整天都沒再去你的房前……第二天晚上,我無奈地又去了你的房前,在那一直等著。我命中注定要用一生在你緊閉的大門前等候。
他終于看到了她,那是他對女人專用的目光,含情脈脈,勾人心魄。他沒有認出她。他邀請她一起共進晚餐,并邀請她再去他家聊一會兒。她明知道他的意圖,仍然不加掩飾地痛快答應了,沒有表現出矜持,更沒有假裝出乎意料,這是她盼望了多年的邀請??!
那一整夜我都待在你的身邊。你沒能想到,你是第一個如此親近我身體的男人??墒?,你又怎會想到這點呢?因為在那個晚上,我對你沒作出任何抗拒的行為,我盡量忍著自己因為羞澀而產生猶豫,我保守著我對你所持有的愛情的秘密。
她和他度過了三個甜蜜而銷魂的夜晚。之后他出門遠行,回來后再也沒有找過她。他們三晚柔情結出了果實。
這孩子,是我的愛情和你肆意揮霍的柔情的結晶。
這孩子,是她一個人的愛情結晶,這場無望的愛,從頭到尾都是女人一個人的獨舞。因為愛上了一個人,她弱小的身軀,憑空生出巨大的能量和勇氣,一個人養育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這樣的愛情到底是無私還是自私?
不想拖累你,這事情的后果我獨自承擔就好了。我希望你在想起我的時候,只有愛情和感激。
她一直知道,這是一場無望的愛,她愛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放縱。與其說她愛的自卑,不如說她愛的驕傲。她知道他對她和對別的女人沒什么兩樣,所以不肯用孩子來約束他,讓他俯身遷就。她希望這是一份對等的愛,如果不是,她寧愿他永不知曉這個秘密。
何必再眷戀生命
這些日子里并不像我想的那樣滿是幸福,其中還充滿了恐怖、苦難和人們所表達出的卑劣的憎惡之情。我的生活很難過。
為了生下這個孩子,她失業、沒有收入,靠變賣首飾過活。她獨自一人,在窮人聚集的產科醫院生下孩子,忍受著醫生的譏諷。
為了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過上流社會的快樂生活,她靠出賣身體賺錢,專門交往那些有錢的男人。這些男人中不乏真心對待她的人,只要她愿意 ,完全可以成為尊貴的伯爵夫人或者富有的工廠主太太,可是她卻固執地要為他保持自由身,幻想著隨時響應他的召喚。
這一時刻終于被她等到了,哪怕他并沒有認出是她。他們在音樂會上、在劇院里、在舞廳里相遇,他用陌生而贊賞的目光欣賞這位美麗雍容的成熟女人。她終于如愿地再次與他一起回到那所充滿她少女時代回憶的房子,享受片刻的歡愉。在他眼中,她只是一個艷遇,他付給她——這個從小就愛著他為他生下孩子的女人——過夜費。
他早已忘記她,從未再想起。她以為自己抓住了他的血脈,也就抓住了他。孩子的死,摧毀了她最后的信念,她的生命終于要走到盡頭,這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這孩子到底是你的孩子,有著和你一樣的作風,在一夜之間,就殘忍地離開了我,永遠不再回來了。我又變成了孤獨的人。我變得一無所有,沒有你留下的任何東西,沒了你的孩子,沒有你的一點回憶。
既然我活著,對你來說和死了沒有什么區別,那我又何必眷戀生命呢?
一生癡愛、錯愛,都是她一個人的獨舞,曲終人散,一個人孤獨地謝幕。是什么樣的女人能有如此的愛情?我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少女時期的一場愛戀,怎么會如此難以釋懷,要伴隨一生、毀滅一生?
作者塑造這個人物,一定不是偶然的。毛姆曾說過“怎樣的人就會寫出怎樣的作品”,作者茨威格也是一個執著的人。
他自殺前的絕命書是這樣說的:“與我操同一種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業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歐羅巴亦已自我毀滅,從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開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個年逾六旬的人再度從頭開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卻因長年無家可歸、浪跡天涯而消耗殆盡。所以我認為還不如及時不失尊嚴地結束我的生命為好”。
這樣悲劇的完美主義心理,和他所塑造的這個女人一樣,都是那么執著、那么狂熱、那么凄美,他們只忠于自我,這樣近乎殉道的人生,我無法理解,也不敢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