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9字,建議閱讀4分鐘。
我們說過,“元認知能力”是——思考自己的“思考”的能力,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詳見《日課048 | 最最最重要的能力》)
很多人的“元認知能力”都是不足的,甚至根本沒有開啟過。大多數人其實并不了解自己的思考過程、思考原理、思考方式;他們更從未認真審視過自己的思考結果是否正確合理。
幸好,“元認知能力”是可以練習的。這種能力其實和跑步、健身等等是一樣的,都是越用越熟練。只不過跑步、健身時鍛煉的是腿部肌肉群、二頭肌、三頭肌,而“元認知能力”鍛煉的則是大腦。既然可以鍛煉,那就有鍛煉手段,只不過不是依靠跑步機等傳統的健身器材而已。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健腦”的那些方法。
1.健腦的方法
我們之前曾經給出過一個鍛煉方法:
你可以每天花上十分鐘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結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沒有邏輯謬誤?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又緣何走了那么個思路?有沒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結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琢磨一下那些影響因素究竟有沒有根基,有沒有道理?
鍛煉方法很簡單,不斷地在思考過程中問自己上述的問題就可以了。但在最開始你會面臨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我想點什么好呢?
很多人面臨的問題其實是“無事可想”,“無事可想”的根本原因是“輸入太少”,也就是太封閉,與世界的接觸不夠多,獲取不到足夠的有價值信息。
鍛煉“元認知能力”,首先要有足夠多的“信息輸入”。只有在輸入了足夠多的信息之后,你的思考才有意義,才不會變成紙上談兵,而是符合真實世界實際情況的邏輯推演。
那怎樣才能輸入足夠多的信息呢?有一句話說的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這里面的“不如”二字,指的是獲取信息時的“效率”。
與高人交流,不僅可以獲取最新、最有價值的信息——高人相當于一個高效的過濾器,已經幫你過濾極多的垃圾信息了——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感受到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這是最快捷的學習方法。其次是在環境中感受,也就是“行萬里路”。只有在真實的環境中,你的五官才會完全的打開,充分的感知周邊環境的一切信息,通過全方位的感知獲取信息的方式遠比只通過眼睛看書高效的多。
但對于很多人來講,或許沒有時間“行萬里路”,也沒有機會“見高人”,那么“讀書”就是“大量輸入”的唯一方法了。
2.讀書的方法
我經常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曬自己最近讀過的書,他們往往會把圖書擺成一摞,照一張相并配上一段勵志的話。在他們的照片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書籍一般是:《貨幣戰爭》,除了這本書外,各種人物傳記、小說也是層出不窮。
喜歡讀這些書的人,往往是把“讀書”當成了一種娛樂方式,從本質上來講這跟看電視、玩游戲沒什么區別。對于他們而言,讓他們沉浸在文字之間的是故事情節,而故事情節的設計是為了抓住讀者的眼球,盡可能的讓讀者減少思考,最大限度地跟著情節和框架去走,體驗爽快的感覺。
而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講,在閱讀的時候,他們讀到的不僅僅是文字以及文字所描述的情結、闡述的道理,他們更多注意到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 ,作者的“思考方式”與自己的“思考方式”之間的不同,以及,若是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處的話,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做出哪些調整?他們時時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與思路,時時刻刻都在對自己的思考與思路進行“反思”、“校驗”、“修訂”……于是,同樣的一本“論語”讀完,有人連考試時的默寫都填不上,有人卻可以從中感悟人生。
所以說,區分“讀書”到底是娛樂方式還是學習方式的方法是:
讀書時是否會主動思考。
如果你不會主動思考,讀再多的書也沒用,對你而言書籍里的信息只不過是經過了你的大腦,沒有留下一絲痕跡。
3.瘋狂輸出
當你擁有了足夠的“輸入”后,便可以開始鍛煉“元認知能力”了。但在最開始,這種深入的思考常常是“無疾而終”的,想著想著就亂了,想著想著甚至就頭疼了……此時的解決辦法,是要“瘋狂輸出”。
“瘋狂輸出”指的是要把大腦中的想法“拿出來”放在外面。寫文章、演講、畫圖都是“輸出”的方法。大腦中的想法永遠不是你的,你能表達出來的東西才是真正屬于你的。
我個人就喜歡一邊思考,一邊把思考的過程全都寫出來。寫完后,往往自己會很吃驚:原來自己的想法竟然是這樣的/竟然這么不完整/竟然存在這么多漏洞。
存在這么多問題怎么辦?沒關系,今天想不明白的事情,過幾天回過頭來看,說不定就會有新的思路和想法。
如果你開始記錄就會發現,最初的階段自己一直在同一類問題上打轉,并沒有太多實質性地推進。
慢慢你就會不斷回顧自己的筆記,修正自己的想法,學會在已有的基礎上向前邁進。在記錄筆記,回顧筆記,修正筆記的過程中,你已經開始懂得如何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你循序漸進地鍛煉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4.知識總結
今天,我們的內容要點如下:
- 鍛煉元認知能力的方法是:大量輸入→多維度深入思考→瘋狂輸出
- 是否主動思考,是區分“娛樂”和“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