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麥
想起前陣子看了一檔節目,在節目里聽到小伙伴噗噗說“等你變老了,你爸爸媽媽也就變老了”,4歲的Apple瞬間情緒失控,放聲大哭。
在皮亞杰的觀點中,4歲的孩子處于前運算思維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中心化:所見即所想。舉個例子,比如說:將一個小狗面具戴在貓的頭上會得到什么?3、4歲的孩子答案會是:一只狗。對于他們而言,一只戴著狗面具的貓應該像狗一樣地叫,像狗一樣搖尾巴,而且吃狗糧。不管在哪方面,這只貓都變成了一只狗。
而對于4歲的Apple來說,父母老了就會離開,對于這種悲傷的情緒難以接受,所以才會瞬間從愉悅變成悲傷,直到得到小彤哥哥的安慰,情緒才恢復平靜。
“每一個爸爸媽媽都會在我們成長的時候老去,因為他們把最辛苦的時候給了我們,讓我們茁壯成長……上學的時候好好學習,長大了做一個很成功的人,去照顧爸爸媽媽,回報他們。”
人們大概都不擅長離別,小時候聽的童話故事,王子和公主最后總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壞人不變好就一定會受到懲罰。女巫一定得死,這樣的“死”給了我一種快感,讓我感到身心愉悅。
再后來,看到路上有奔喪的人,媽媽總是會把我拉到一旁,不準看不準指不準問,甚至把汗巾紙貼在額頭上都會被責備,說“不吉利”,以后再也不允許這么做。
那是我最開始從童話走出現實,接觸“死亡”這個話題,才知道“死亡”是一個不好的事情。人們都不喜歡提到它,但是“死亡”卻是不可避免的。
躺在床上的爺爺那樣安詳,我問媽媽“爺爺怎么了?”媽媽告訴我“爺爺去世了,要去很遠的地方,可能再也不回來了。”那時我才知道死亡意味著離開,而這種離開是不可逆轉的。
對于“死亡”這個話題,我只記得從小我的父母會刻意回避,也自知遇到這樣的話題我也講不明白,所以當真的遇到時,我會像我的父母那樣,刻意回避。
直到去年有一回,我給一年級的孩子上故事課,講的是《活了100萬次的貓》這個繪本,備課時我刻意回避了“死亡”這個話題,而是選擇了用“珍惜”作為切入點。
我只能祈禱孩子們不會提到關于“死亡”的問題,慶幸的是,整節課下來確實沒有孩子提到,但是課后一個調皮的小男生跑來說“貓有一百萬條命,那我也可以咯?”我瞬間懵了,如果他認為他有好多條命,可以復活,豈不是很危險?我刻意回避的問題,竟然讓孩子有了這樣的想法!
孩子看似荒唐卻是合理的說法,逼著我面對我刻意回避的話題。最后,我再重新圍繞著“珍惜”的主題,給了孩子一個解釋:我們繪本中認識的這只貓是一只神奇的貓,他有一百萬條命,當他遇到了真正自己愛的和愛自己的人,他選擇倍加珍惜。而我們人類的生命只有一次,在遇到愛自己的人,比如父母老師同學小伙伴,我們也要更加的珍惜,一樣的去愛他們。
我的解釋和在節目當中小彤哥哥安撫Apple情緒的辦法相似,把沉重的“死亡”話題變成“珍惜”、“給以回報”、“感恩”溫暖的親情話題,讓孩子更容易接受,讓孩子更有成長安全感。這確實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給孩子解釋“死亡”的辦法。
除此之外,還有什么辦法可以給孩子講關于“死亡”或是“生命”的話題呢?鐘愛看親子教育節目的我從中也受到了一些啟發:
一、對于死亡教育,不刻意的去回避
在孩子對死亡產生恐懼時,我們也要和他們一起坦然面對,而不是“不要怕,有我在”,要讓孩子們知道面對死亡,我們都是恐懼的,但是會一起面對,因為這是無可避免的。
現在也有很多方式可以進行死亡教育,比如參觀生命科技館或博物館、到烈士陵園掃墓、看動物解剖等等,通過正面感受生命的開始到結束,平靜的對待這個過程,讓大人和孩子理性面對死亡問題,死亡教育的同時也讓孩子更加懂得保護、珍惜生命。
二、用孩子所能理解的角度去解釋
當孩子問起死亡,用孩子所能理解的角度去解釋,就比如在爺爺去世時,媽媽給我的解釋“爺爺去了很遠的地方,再也回不來了”。
孩子可能會因為離別產生悲傷的情緒,而我們可以理解這種情緒,帶孩子到墓地給逝去的親人追思,慢慢讓孩子去接受這種離別,接受離別后的改變。
三、讓孩子充分體驗生命精彩,尋求屬于自己的生命價值
無論動物還是植物都有生命,小動物也有還是小寶寶的時候,鮮花也可以綻放光彩。可以嘗試和孩子種上一株植物或是養一只小寵物,一粒小豆子可以發芽變成小草,小草會長大變成小樹,樹上可以結果子...整個過程就是生命的體現。
生命有周期,在這個周期過程中,可能有蟲子、有花黃、有落葉...每個生命都不容易,但是這也是每個生命都會經歷的過程。
初春人們喜歡看小草青青,那是小草的價值;春天人們喜歡看鮮花美景,那是鮮花的價值;夏天人們喜歡在繁茂的樹下乘涼,那是大樹的價值;秋天人們喜歡觀賞一片金黃的落葉,那是落葉的價值;冬天大雪紛飛在枯樹上掛下一根根晶瑩剔透的冰柱引得人們駐足拍照,那是枯樹的價值。
不論是什么,在哪個時期,也許都會有自己的價值,而這個價值如何體現如何尋找,靠的是我們自己。讓孩子懂得了這些,便會更加珍惜,更加明白生命的價值,從而去尋找自己的價值。
本文正在參與從心,遇見幸福 | 一次可以朗讀與聽見的心理專題征文,你也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