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確閱讀》作者蒂?泰德羅克博士本身就是一名出色閱讀者,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閱讀,卻養了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兒子。為了幫助兒子能正確閱讀,蟄伏圖書館三年之久,期間經歷過多次嘗試和努力,最終找到一套全新克服閱讀障礙的理論,幫助兒子走出困境,并成立“正確閱讀”培訓機構,數年間幫助無數閱讀障礙患者成功突圍。
? ? ?什么是正確閱讀?閱讀始終要將注意力集中于作者試圖傳達的意思,而不是專注每個詞匯。作者通過大腦的記憶局限等方面為上述觀點提供了佐證。
獲得出色閱讀能力的模式:“建立出色閱讀的概念”+“保持達到出色閱讀水平的強烈愿望”+“反復利用預測的策略以發現如何出色”=成為一個出色的閱讀者閱讀的方法。
一、建立出色閱讀概念
出色閱讀的標準:出色閱讀是舒服愜意的過程且能知曉閱讀材料的含義,如果將其閱讀的內容朗讀出來,聽者會覺得很自然。標準就是用來接近和超越的,作為父母要知道出色閱讀的標準,然后才能去評判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否低于該標準,同時施以適當的鼓勵和技巧幫助孩子達到這一標準。若父母本身就不是一個出色的閱讀者,同樣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其他的能達到初設閱讀標準的榜樣,該榜樣可以是你鄰居,也可以是知名的知識達人,如羅胖、彭小六等。
二、強烈的愿望
這是一個比較難以操作而且漫長的一個必要條件,說白了就是吊孩子閱讀的胃口。行為方面,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有閱讀的習慣,讓孩子覺得書中有太多有趣的東西在向他/她招手。若父母能經常帶著孩子逛圖書館看書或去書店買書,對閱讀的興趣就是一種導向教育。言談方面更要注意平時說話的措辭。舉個例子,當孩子問爸爸一個非常古怪的問題時,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這時爸爸要說“等爸爸從書中找到答案再告訴你”,哪怕你出門百度一下呢,也不要對孩子說“爸爸給你上網查查”。第一種回答次數多了,就給孩子心里造就一個觀念:書中有任何問題的答案,這是我們想要營造最好的結果。而后一種回答,會讓孩子覺得網上啥都有,即便事實的確如此,孩子過早接觸網絡也不是什么好事——這個觀點是非對錯不做過多討論。
三、預測的策略
在培養孩子閱讀時,多鼓勵孩子推斷作者的意圖,并在后續的閱讀中根據作者的文字表意不斷修正,然后再推斷,再修正,如此循環。我的理解就是讓孩子多做嘗試,比如給孩子讀故事書時,先不道明結尾,讓孩子自己推斷一下結果,父母要跟孩子探討孩子自行推斷的結果,并加以往故事本來的結果上修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曾說過:“每告訴孩子一個答案,就封鎖了孩子的一條探索之路”。
蒂?泰德羅克博士認為,我們所有人學習過程都是一樣的。孩子或成人是否能出色閱讀,完全取決于他在大腦中能否構建出引導閱讀順暢完成的神經通路,而出色的閱讀可通過后天的努力習得,就像咱們用筷子一樣,吃飯時隨手拿起筷子就用而且用的相當熟練,此時大腦的注意力在飯菜上而不是使用筷子上,但我們小時候為了能掌握這兩根棍可沒少費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