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句俏皮話,本想活成大哥心中的女人,不料,卻活成了女人心中的大哥。雖然有贊美仗義、豪氣之情,但我想說的是跟自己心中的人物設定不符,也是很難過和失落的。菲茨杰拉德說過,“同時葆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一流智慧的標志。”聯想到我自己,我不去甚至不敢來討論智慧,因為我現有的智力都不知道算不算相反的“觀念”,好像我的解釋也不重要,畢竟我就是認為通過寫寫字能夠治療我現在的“病”的——萎靡、士氣不振、思路不清、決斷不快,總之“病”多了,但還不至于病入膏肓會死人的那一種,你看,我都自己給自己開了“盲目樂觀”的藥了,不能停,咋死都不如哪怕賴活著,活著就有希望,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寫東西本身一定是會有治療效果的,記不太清了,古典老師應該說過寫作分為三種主題:記錄性的、說明性的、有影響力性的,我現在處在寫記錄性文章的階段,先保證能寫下去,保證有量的積累,寫著爽就行。雖然我一直認定要輸出正向影響力,先不管范圍有多大,也知道、聽過很多道理和有深度的洞見,當時也很有體會,但沒有及時總結和結合自身思考,后來就忘記了,只是在“學”,沒有“習”,所以沒有學習效果,我對自己的反省這是很多年來養成的不好的習慣:眼高手低,仗著自認為的悟性還行,偷懶的以為自己學會了,不管是在學校上課過程還是工作中的一些場景,現在想想,這完全都算不上是小聰明,這就是愚蠢,自己“禍害”自己,出來混,總要還的,即便沒有壞過別人,但讓關心、期待你的人造成了心理層面的損失——失望、可惜。
這幾篇內容是把簡書完全充當了日記本,就差亂寫亂畫亂標注了。記得大二時有一次我們幾個舍友在寢室里喝酒聊天,說到了各自的缺點毛病,有個同學提醒我在與人相處時要:不爭高低,不目中無人。我很感激他人誠懇的建議,仔細琢磨反省。我認為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沒有過傲慢、目中無人,這應該是感覺不是事實,那么我是怎么樣給他人這樣感覺的呢?爭高低,前些年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發現自己是一個很“較真兒”的人,總會與人討論最后變成爭論,但從沒有過人身攻擊(為了避免是我的主觀感受,事后我也問過一些一起“討論”的當事人,對方確實沒有感到被人身攻擊),也就是說,做到了基礎的對事不對人,但是,但凡發生這種討論,持續的時間都會比較長,隱含信息是很多時候我都在試圖證明我才是對的,這樣一定會浪費其他未參與討論的人的時間,時間越長,邏輯漏洞出現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是這種問題,我倒也覺得不是很糟,糟的是,很多時候的討論一定是沒有固定結論和對錯的...這種情形如果上升到爭論...現在想想自己真的是既可笑又羞愧,而且真的做到了對事不對人嗎,還是只是空話?語氣語調、肢體語言、勝負心,會顯得目中無人和淺薄,如果在電影電視中那一定不會有主角光環,氣質、姿態、風采出問題了,那是龍套光環,直到現在偶爾還會出現這種問題,所以,保持學習,有所成長,既謙卑又自信,要努力用實力,去演繹自己生命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