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徐愛錄 【1】
【原文】
愛問:“‘在親民’,朱子謂當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據①。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親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下面‘治國平天下’處,皆于‘新’字無發明。如云‘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親民’猶《孟子》‘親親仁民’②之謂,‘親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③,所以親之也。《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④,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⑤,‘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說‘親民’便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了。”
[注釋]
①《大學》正文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認為“今云親民者,以文意推之則無理。新民云者,以傳文考之則有據”,因此改“親民”作“新民”。后章指《大學》下文有“《康誥》曰:‘作新民。’”
②親親仁民:語出《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③“舜使契”二句:舜,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儒家“孝”的代表性人物。契,商族的始祖,帝嚳之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為司徒,掌管教化之職。敷,布、施。五教,五種倫理道德,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④“以親”句:語出《尚書·堯典》:“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這是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美政。
⑤修己以安百姓:語出《論語·憲問》:“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譯文]
徐愛問:“《大學》中說的‘在親民’,在朱熹看來應當寫作‘新民’,后面一章有‘作新民’一句好像也可以作為依據。先生認為應該還是依照舊本作‘親民’,難道也有什么依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中的‘新’,是自新的意思,與‘在新民’中的‘新’不同,后者怎么能作為前者的依據呢?‘作’與‘親’相對應,但并不是‘新’的意思。下面‘治國平天下’等處,都沒有對‘新’字發表闡述。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等,這些都是‘親’的意思。‘親民’就像《孟子》中所說的‘親親仁民’,‘親之’就是‘仁之’的意思。百姓不和睦,不能互相仁愛,舜就讓契擔任司徒,‘敬敷五教’,竭力推行倫理教化,用來使他們互相親近。《堯典》中說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親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又比如孔子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親民’。說‘親民’就兼有教化養育的意思,說‘新民’就顯得褊狹了。”
【解讀】
徐愛問:“‘在親民’,朱熹說應該是‘新民’,不是‘親民’。后面有‘作新民’相呼應,似乎很有依據。先生認為朱熹錯了,應該以舊本為準,是‘親民’,先生也有依據嗎?”
徐愛所問,是儒家一大學案,《大學章句》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引程頤注解說:“親,當作新。”說原文錯了,就把它給改了。
我們先講一下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明德,朱熹注解說:“明德者,人所得乎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相當于我們生而知之,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雖然被蒙蔽了,污染了,但每個人的良知,都仍然存在在那里。
明明德,就是要把自己本來就存在的“明德”,不斷擦亮,重新發明,朱熹說:“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
明明德,就相當于王陽明說的致良知。
在親民,舊本孔穎達注:“在親民者,言大學之道在于親愛于民。”這意思本來簡單明白。但是程頤說“親”字錯了,應該是“新”,朱熹也說應該是“新民”。
怎么解釋大學之道,在于新民呢?朱熹說:“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我把自己的良知明德擦亮之后,再推己及人,去開啟民智,擦亮人民的良知明德。相當于我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是自新,自明明德,然后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新民。
止于至善,朱熹說,止,是到這兒就不走了。至善,是“事理當然之極也”,做到了極致。張居正說,就好像到家了一樣,沒有比這樣更好了。什么樣的家,居仁行義,仁,天下之廣居,這樣的家。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朱熹說:“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這就是“三綱領”的由來。
朱熹說舊本錯了,有什么依據呢?至少,沒有考古學證據,不是說哪里出土了竹簡,上面寫的是“在新民”,就是他“認為”舊本錯了,就改原文,從治學來講,這是注家的大忌。
按我的態度,學以潤身,我們就不參與考據了,舊本朱本我們都學習,都篤行,舊本是舊本的思想,朱本是程頤朱熹的思想。但在王陽明的時代,天下儒生都以朱本為準,跟朱老師學了幾百年了。王陽明突然說朱熹不對,舊本才是對的,所以徐愛要問。
徐愛也在《大學章句》中找到朱熹改為“新民”的理由。在第二章,引用了商湯在洗澡盆上刻的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日日自新的座右銘。又引用了《周書·康誥》,就是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舊地民眾的命令:“作新民。”朱熹注:“鼓之舞之謂之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還有《詩經》:“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朱熹注:“能新其德以及于民。”
朱熹說,這《大學》的第二章,就是解釋前面的“新民”。這個邏輯就能自圓其說了。
如果我們要找“新民”的依據,還能找到一些,比如上海有新民晚報,原名新民報。她的新民,源自《詩經》大雅篇的“作育新民”。新民,作育新民,就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責任感、使命感。所以徐愛覺得改成新民是有道理,有依據的。陽明先生說不應該改,就是“親民”,又有什么依據呢?
王陽明回答說:“《康誥》里的‘作新民’,是要殷商舊地的民眾振作起來,做個自新之民,做周朝的新人民。朱熹老師說的‘在新民’,不是要人民自新,是自己去使人民新,這兩個‘新’,含義是不同的,怎么能作為憑據呢?”
我們仔細來探討一下《康誥》的新民是什么意思,先看《康誥》的歷史背景。康叔是文王第九子,周公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滅商,之后商國人又叛亂,周公平叛后,將康叔封在殷商故地,成立衛國。康叔就是衛國第一任君主。在他就國赴任之前,周公起草了《康誥》給他,作為給他的政治指導。作新民這一句是這樣的: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好了,你還很年輕,應該弘揚周王的期望,保護殷商舊民,也算是幫助周王順應天命,讓人民振作起來,“作新民”。
看起來,這里的“作新民”,你說是讓那些曾經反叛的人民振作自新,“做社會主義一代新人”;還是說讓康叔去振作他們,以自己的明明德去新他們,其實都可以說得通。
這段公案,我覺得可以用王陽明在另一個場合對弟子的教導來解決:有弟子問他一些先賢大德所說的,對同一事物不同的定義和意見,問他誰對誰錯。王陽明回答說:“你還管人家圣人對錯,圣人說話,各有不同角度,你自己切己體察,放自己身上、行動上踐行就是。”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朱熹老師和王陽明老師,也是不同角度,兩個老師的意見,我們都認真學習,不要去辯老師的對錯了。朱老師要改原文,要把“親”改成“新”,因為他在“新”字下面有話要說,我們就當是學朱老師的思想。舊本咱們再學舊本的就是。學了兩條,不是還賺到了嗎?
王陽明接著說:“‘作’字卻與‘親’字相對,然非‘親’字義。”
“作新民”這一句,和前面的“在親民”沒關系,是兩個事,不能以后面有“做新民”,就說前面應該是“在新民”。而“在親民”的下文,“治國平天下”等等,和“新民”也沒關系,怎么能改成“新”呢?
我覺得呢,也不能說沒關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自新,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新民,關系也可以說很大。只能是不同角度吧!
王陽明接著引經據典講“親民”的依據: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這是親。
這一句,也是《大學》的內容,君子尊敬賢德的人,親愛自己的親人。君子親愛自己的親人,風行草偃,老百姓也跟著親愛自己的親人,天下就親愛和睦了。
“如保赤子。”這一句也是《康誥》里的,要像愛護嬰兒一樣愛護人民,這是親。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這句也是《大學》里的,人民喜歡的,我就喜歡,人民厭惡的,我就厭惡,這就是民之父母。就像我們現在講的“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這些都是“親”字的意思。
“親民”,就猶如《孟子》說的“親親仁民”,親愛自己的親人,由近及遠,就能對人民仁愛,“親之”就是“仁之”。
這一句,有點區別,對自己家人叫“親”,對天下百姓叫“仁”,對自己家人親的,才能對天下人民仁,如果一個人,跟自己家人都不親,他就不可能對別人仁。
“百姓不親”,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親之也。
當時世風敗壞,“百姓不親,五品不遜。”老百姓家里都不親睦。舜就任命契為司徒,主管教育,恭敬地推行五種倫理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倫理道德,這是讓百姓相互能親。
《堯典》里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從“以親九族”,到“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里的百姓不是老百姓,是百官族姓。平章,平是分辨,章是彰明。堯能發揚才智美德,使家族親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惡。百官的善惡辨明了,又使各諸部落協調和順,天下從此也就友好和睦了。
這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又如孔子說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親民”本身就包含有教養、教化的意思,改成“新民”,反而把范圍縮小了,跑偏了。
“親民”有沒有包含教化的意思呢?如果說“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那就沒有教化的意思。
要教化,你就要給人民立一個政治正確,在今天的語境下,你可以希拉里是要新民,特朗普是親民了。當人民不給你新,精英就需要自新。